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故事 - 引路人 - 正文

引路人

不仅研究专业还要研究学生
发布时间:2005-10-24 信息来源:城院宣传办
浙大城市学院工程分院专业教师李育超最近又有了新的头衔―督导教师,他还要入住学生公寓,常年和学生们一起生活。这意味着除了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外,李老师还要承担学生思政工作,“我是教岩土工程的,但研究学生可比研究一项工程复杂多了,也更有意义。”他笑着告诉记者。

从这个学期开始,城市学院在每幢学生公寓开辟了一间督导教师工作室,办公住宿两用,10余名由各分院推荐并经过选拔的年轻专业教师和部分研究生统一入住,担任学生公寓督导教师。按照要求,每位督导教师的入住房间、联系电话以及E-mail地址均向全体学生公布,除了上课时间以外,督导教师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工作室,接待学生来访,和学生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所以,工作室既是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指挥部’,又是处理公寓事务的‘居委会’,还是学生向学校有部门反映情况的‘信访办’。”督导教师李育超说。

李老师表示,以前作为专业教师,基本是上完课就走人,和学生的交流机会不多,自从成为督导教师后,和学生吃住在一起,彼此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再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面对熟悉的面孔,自己很容易进入状态,课堂效率因此提高了不少。不仅如此,督导教师的经历还让他积累了很多学生管理和思政工作方面的经验,这对自己今后个人的成长大有裨益。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指导思想,结合大学生思政‘三进’工作,从这学期开始,我院开始试行督导教师进公寓这一制度。从目前实行的情况来看,应该说取得了良好的开局,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下去,进一步积累经验、完善管理,最终形成长效机制。”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说。他告诉记者,学生公寓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我省一些高校纷纷采取让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的办法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但这种方式对于城市学院来说并不现实,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城市学院学生人数近年来大幅增加,但辅导员等专职思政师资力量却相对不足。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提高大学生思政治教育的效果,成为摆在学院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方研究,学院决定,从全院的青年单身教师中遴选部分人员担任督导教师入住学生公寓,通过让专业教师兼任思政工作的办法,在校园内逐步建立起一个由专职辅导员、班主任、指导教师以及督导教师组成的相互补充、互相完善的学生思政工作网络。这样一来,即保证学生思政工作不弱化,又提升了专业教师各方面的素质,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院还于近期出台了督导教师工作管理办法,该办法要求督导教师要根据学院学生思政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公寓特点开展学风建设、文明寝舍评比等素质教育活动。督导教师要经常保持与各分院的沟通和联系,必要时可由督导教师负责召开辅导员联席会议,及时反馈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思想动态,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学生评奖评优、入党评仪时,分院都应征求学生所在楼督导教师的意见,督导教师根据平时的学生表现记录,具有一票否决权。同时,学院公寓管理中心也将对督导教师的工作定期开展考核。考核结果与津贴挂钩,与督导教师年度考核定级、评奖评优、晋升等挂钩。( 张莺)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