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故事 - 引路人 - 正文

引路人

以学生为主体 快乐学英语
发布时间:2005-11-24 信息来源:城院宣传办
编者按:城市学院建院六年多来,广大教师以人民教师的责任感,怀着对学院、对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深厚感情辛勤工作,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爱戴。为配合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学院教学督导组在广泛深入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了一批优秀教师教学工作体会和访谈文章,将陆续在网上发表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学生为主体,快乐学英语

佘去媚老师来学院不久,在2005年上半年学风检查时,她的班连查五次,居然没有一个旷课的,奥妙何在?佘老师应邀写了一篇文章,谈了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最近又进行了修改补充。现特别推荐给大家。

佘老师富有成效地实践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兴趣、快乐,培养学生自信、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此,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忙起来。在课堂上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课堂参与成为课外阅读与思考的延伸。为此她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一周要闻回顾”,“名言名句赏析”,“英语模仿秀”等等,调动学生积极性。二、关心学生,欣赏学生。每周保证两次“office hour”时间,坦诚平等地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文中特别公布了两封师生交流的信件,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佘老师的信任和期待,看出佘老师对学生的魅力和影响。三、主动听取学生意见,而非被动地等待“学评教”;主动改进教学,从学生处得到肯定和鼓励,更加热爱教学工作。

我们希望佘老师的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帮助。希望城院不断涌现出越来越多像佘去媚那样的优秀教师。


我这学期任教的是英语专业04届的基础英语课,是代另一位老师的课。

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因为我以往都教高年级的英语课。 我知道第一年的学习对学生大学四年的成功有多么重要。 大一学生才刚刚开始把英语作为专业来学,他们的路还长,目前最需要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兴趣、习惯、自信的培养。英语的知识浩如烟海,就算老师利用了上课的每一秒钟,又能传授多少分之一?而有了足够的兴趣与自信,良好的习惯,学生就会很主动去找知识,用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学到知识,更自信地应用知识。

据我了解,大一学生中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的为数不少;有的学生说是感兴趣,但学习起来却无精打采。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迷茫,找到动力,对这些学生来说,接下去的几年该有多痛苦,多浪费。 但怎么帮助? 怎么引导? 英语重要等大道理,学生已听得多了,选择英语专业本身说明他们知道英语的重要,但理性的认识不能代替感性上的厌倦。 我认为一年级教学的重点不应是一词一句的讲解与操练,而是帮助学生找到兴趣,找到快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等食为求知。 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课堂是学生表现能力的场所,不应是老师的“一言堂”

我的宗旨是:能在课外做的尽量不占课堂时间,学生自己能做的老师不包办代替。 比如说,词汇学习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也是难点。 词汇讲解与举例一般来说占了英语精读课讲课的大块时间,但久而久之,却养成了学生学词汇依赖老师,依赖课堂的习惯。 而实际上,大量的词汇学习应该是,也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 但大多数新生不了解词汇学习的有效方法,缺乏恒心,需要老师给于指导,进行必要的督促,并在课堂上检查。 这学期一开始我就对学生的词汇量进行了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给他们提出了词汇学习近期及长远的目标,并分几次介绍演示了词汇学习的有效方法。 同时,我布置了本学期课外学习的任务:每天3000字的阅读量,10个单词的词汇量。 并事先讲明要检查三次读书笔记和词汇累计,分别在第五周,第十一周,和第十七周。 检查结果表明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规定的任务,但学生的阅读量普遍有所加大,更有不少学生开始大胆阅读原版小说,并尝到了甜头。

这样做的直接好处是有限的上课时间可以用来做学生课外不容易开展,而对学好英语必不可省的教学活动。 比如对语言现象的深层次讲解,对语言点的答疑,对语言知识的检查,但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大量使用,语言能力的实际应用,而且使用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检查。 我设计了不同的课堂活动,尤其是能让学生找到好感觉的活动。 比如说,每周的第一堂课以“一周要闻回顾” (Review of the week)开始。 我不仅要鼓励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更要把课堂参与作为课外阅读与思考的延伸。 因为是英语专业,上课自然用英语参与为前提,但大一学生大多用英语表达有困难,所以我不一味鼓励即兴参与,我要求学生每天有半小时的课外英语阅读,包括浏览要闻,这种有准备的参与,学生才会有收获,才会有成就感,才会积极主动。

每周的另两次课则以全班学生分享平时阅读中发现的精彩语句开始。 在学生这个年龄,对名言名句情有独钟,所以热情很高,每次十五分钟还常常不够。 通过讨论,经常复述,可以帮助学生习得许多意义深刻、用词地道的英语句子与段落。

我还经常出些新点子,让学生对上课有一种新鲜感,因为“厌” 和“倦”是分不开的, 感到“厌倦”的学生是很难学有成就的。 比如,我对课本中根据我对语言应用的体会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适时穿插语言应用中易犯的错误典故,让学生笑上一笑,活跃一下气氛。

上周三,我所教的两个班级还各自在教室里举行了一场“英语模仿秀表演,” 全班人人参加,电影片段,英语歌曲,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天赋,并当场投票选举出了最佳节目和最佳演员,大家好开心,好几位学生主动上台对这个活动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这些都是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英语老师最多的抱怨是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不爱参与。 但实际上,表现欲人人生来有之,小孩子爱表演就是天性,长大后逐渐就变了,为什么? 不是因为表现欲没了,而是因为很少有表现的机会,或者每次表现都受到批评的缘故。

功夫在课外:增加课外交流时间,以方便学生为前提

如果说学生学习的功夫在课外,老师的教学也一样。 与学生交流最关键的一条是尊重他们,欣赏他们。 学校从这学期开始要求任课老师每周安排两小时的答疑时间,其实我一周两次(四小时)的office hour是我一贯的习惯。 这学期根据学生要求把时间一次按排在下午,一次在晚上。 我的office hour经常是门庭若市,而且应学生要求,以英语交流为主。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我发现学生以诉说自己的困惑为主。 中国学生普遍都比较谦虚,总说自己哪些方面不行,哪怕是听到表扬,也会迫不及代的提出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 但我想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被别人注意,自己的成绩被别人肯定。 “三句表扬,一句批评”是我在美求学任教十年中体会最深的教学理念。 “成功后的一千句表扬不如失败后的一句鼓励” 是我最欣赏的一句话。 事实上,只有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欣赏学生,学生才会欣赏你,信任你,才会喜欢你的课,才会进而对你的专业感兴趣。

一封没有具名的信

期中考试后,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是用英语写的:
Dear Mei
I’m one of your students, a depressed & disappointed freshman. What made me feel so?-----The failure of each competition: CCTV speaking competition, the monthly English-course test and the interview of the debating group. I know learning English is really a hard and long process. So I tried my best to improve my ability working hard from day to night (I give you my word of honor). But the fact is I can get nothing but failure. Though there’re some saying related to the study: ”Your effort will never come to nothing.” But I can’t see it, my hard work never pays on. Maybe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my method. But asking some good students, I find we have similar ways of learning, so why……?
Maybe my future isn’t bright, maybe it’s just a very beginning or maybe I am not suit to studying English. Considering that, I will not give up all the way, owing to the motto: ”When you stop trying, you can’t see how nearly you have approached to the good result.” Here, I just want to get some advice that to adjust the situation. THANK YOU

Yours
XX

学习中碰到困难,遭到挫折对谁都是难免的,但这不等于说老师对学生的困惑可以轻描淡写地打发了事。 老师的态度也许会影响学生一辈子。 我可以安慰这位学生,让她/他不要气馁,再接再厉,这样做也许她/他心里会好受些,但我相信这位受到挫折的学生需要的不是怜悯,甚至不是安慰,而更需要理性的分析,更需要老师的肯定,帮助她/他加深是对生活的认识,找回对未来的自信。 所以我当天晚上就认认真真地写了回信,口气上决不居高临下,这应该是一场成年人之间严肃的对话。

My dear student,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but I am so sorry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s have made you doubt your ability to learn English, even your future.

I must first tell you that judging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articipants, at least half of them were qualified for the debating workshop. We were indeed amazed by how active the freshmen were and how fluently they expressed themselves in English. But unfortunately, our limited time, experience and resources didn't allow us to accommodate as many students as we would like to. We hated to say "No" to any of this enthusiastic group, but we had to. I hope you can understand our dilemma.

Now as for your "failures" in English learning, especially your "failures" in CCTV Cup and for this workshop, I think you could look at them in this way: No venture, no failure, but no success, either. You decided to participate. That was already your victory. Many didn't even dare to try. So you were ahead of them. But whenever you compete for something, you can hope for success, but you also must be prepared for the opposite. Nobody, however, can defeat you except you yourself, when you lose heart and give up. As long as you don't give up, you don't fail, whatever others say. I sincerely believe that.

If you want to be a good debater, you must also understand that when two teams debate, only one team wins. No matter how strong both teams are, one will be defeated. Unfair? Maybe, but that's what debating is all about. The same is true of our interviews. 20-25 out of the 40 participants were fairly strong, but only 12 could be admitted. Unfair? Maybe, but such is competition, and human life. What if we interviewed 40 and admitted all of them? What would be the point of interviewing them? Debating is the same. If both teams win, why let them debate in the first place?

I hope I have made you feel a little better. Again, sorry for your disappointments. But you shouldn't give up your efforts or dreams. Come to our weekly meetings and debate with whoever is equally interested. Who knows, by persistent practice, you may eventually prove yourself better than those who have been admitted. Never lose hope in yourself.

Write to me any time. You don't have to tell me who you are. But I know you are a very serious student and you won't give up.

Best,

May

我知道像这位同学一样感到迷茫的人班里肯定还有,因为人人都会有泄气的时候。 因此,第二天上课,我把两封信在班上读了一遍,给大家鼓了鼓劲,效果很好。 以后,学生就更愿意和我交流了,因为他们知道我无论如何不会取笑她们,我会很认真地听他们说,很真诚地交换意见。

学生的反馈

这学期最后两节课我安排了一些时间让学生对本学期基础英语课的教与学谈谈感想。我个人认为这比复习几篇课文,讲解几个难点更有必要,更有意义。 一个人,尤其是文化人,对自己做过的事要经常反省,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上一层楼,学习尤其如此。 为了让学生能更自由、更贴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特地“恩准”可以用中文发表意见,因为此时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只是练英语表达能力,更是对这一门核心课的总结与反思,是对大家一学期来共同努力的回顾,对大家取得的进步的肯定。 四个月的相处,每周至少三次,说不短也不短,不应该稀里糊涂不了了之,除了成绩报告单上的一个成绩。 期末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师生都感到有收获,有体会,有后劲。

为了不影响学生畅所欲言,我没有现场录音或记录,以下是事后第一时间补记的。学生发言很积极,几乎人人都讲了,但我没能记全。

晏飞:这学期过得最快。

许冰:来上你的课成了一种期待。

赵李娜:上别的老师的课,她说了上句,我一般就知道下句会说什么。 但上你的课,总是很新鲜,一种方法还没有厌倦,新点子又出来了,来上课真是一种期待。

葛夏欢:原来学英语还有那么多方法。
孟云舟:真正体会到了学英语的乐趣,点点滴滴都是学。
张莹:你的人生劲历太有吸引力了,我不但学到了英语,还学到了人生。
胡琼:我就爱听你说话,总是那么生动。
王瑜:你的肢体语言真丰富。在你鼓励下开始阅读英语原著,以前想都不敢想。

施宇翔 (已办好转系):我知道自己没学好,但我在你的课上才体会到了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大学上课就应该以启发、探讨为主。

翁琼琼:在你课上,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欣赏。 不管怎么样,你总能从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的东西。 慢慢地,我也开始欣赏别人的优点,原谅别人的缺点。 我那天下午睡过了头,迟到了差不多半小时,自己也非常不好意思,你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说年轻人睡得沉,醒来迟了很正常,还说我能来,而且承认是因为睡过了头,就很了不起,因为你说我完全可以编一个理由。 你这样说,我反而更觉得自己不应该了。

陈达微:上你的课是与别的老师的课不一样,但为甚么我的月考成绩每况愈下?

宁静:听你讲学习方法让人很有信心,很有动力,但做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很累,坚持很难。

连飞珍:我每课后面的练习都做,可你上课很少检查、校对。

陈俞希:一个学期下来,发现自己听英语已经很习惯了,但觉得上课内容有点杂。

对学生的肯定,我真心表示感谢,尤其感谢她们能理解、配合我为教学改革所做的努力与尝试。 我告诉学生,老师也需要鼓励,尤其是来自学生的鼓励;天底下谁都愿意听好话,只要是真诚的。 我相信有效的,快乐的教学首先基于相互欣赏,相互肯定。 如果老师不是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努力与进步,怎么能期望学生会肯定你的努力和成果?

对于学生的担心,比如月考成绩不理想的现实,我表示理解。 我坦白地告诉她们试卷都是老师出的,经常很仓促,大多又是抄别人的,因此考试结果不一定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我劝她们对考试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看分数及不及格,要学会科学地分析考试结果,更不要让考分影响自己的学习心态。比如说,第三次月考,六个班不及格人数都超过一半,那肯定是试卷出得有问题,犯得上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吗? 说到底,对自己的英语水平难道一点不了解吗?只要自己的能力真正提高了,哪怕一、两次没考好也不说明问题,应该有这种自信。 期末考试的结果证明我是对的。

期末考试结果

我对期末考试不是很有把握,因为我毕竟在课堂上讲课本内容的时间比其他两位老师少得多。 因为我发现教材质量不高,有好多不真实,不地道的内容,所以我强调不要迷信课本,并经常在课上指出书中一些不妥当的语境、语句,但也一再提醒他们,再不好的教材也有可取之处,关键是要学会区别良莠,汲取精华。 我同时也认为这样一本教材,哪怕是本好教材,也不够一学期用,更何况规定才学其中的12课。 因此,我在课堂上穿插了不少内容生动,语言纯正的读物,还让学生课外读了大量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 既然这样做了,我对学生期末考试的期望也不高,只要能够与其他班级持平就可以了。

但考试结果,我教的一、二班的学生客观题(占总分的85%)平均成绩还略高于其他四个班级的平均成绩。 这说明大多数一年级学生已经有相当能力处理教材里的课文,不用依靠老师课堂上的详细讲解来理解课文,掌握词汇,分析语法。 这些任务很大程度上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参考资料去完成,老师只需要教给方法,适时指点,及时督促就可以了。 正如一个学生后来告诉我:“开始以为你总会讲解的,还想依赖,后来看你真的不细讲,才明白确实要靠自己了,慢慢也就习惯了。” 可见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能光说不做,不能“心软”,而要说到做到。

学生潜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与信任。 班上一位学生放暑假前特地问我借去了我读博士期间用过的一本英语散文集,她在读书笔记中曾告诉我她喜欢读散文。 这个学生学习并不出众,在班里成绩属中偏下,但我相信,兴趣比水平更重要,所以我鼓励她去读自己真正喜欢的散文,而不必每篇都读:“这是你的自留地,你爱读哪篇都是你自己的事,没人会来检查你。” 她上周才好不容易把书还给我。 她说:“如果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我也许早就放弃了,但因为你相信我才把这么好的一本书借给我。我一遍看不懂,再看第二遍;今天看不懂,过两天在看,终于看懂了一些,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越看越爱看,反来复去看,现在到了一天不看几段就心里不踏实的地步。 所以我一直不舍得还给你。” 她有了这样的读书经历,难道还会学不好英语吗?

(学生记者 高颖盈)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