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故事 - 引路人 - 正文

引路人

教学的艺术——黄敏老师专访
发布时间:2005-11-24 信息来源:城院宣传办
编者按:城市学院建院六年多来,广大教师以人民教师的责任感,怀着对学院、对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深厚感情辛勤工作,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爱戴。为配合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学院教学督导组在广泛深入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了一批优秀教师教学工作体会和访谈文章,将陆续在网上发表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敏老师是最早加盟城院的博士之一,2004年入选杭州市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二层次),2005年被评为杭州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在浙大时,黄敏老师就是一位热爱教学,做事认真的青年教师。多年来,随着教学科研的不断积累,他的教学水平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的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出发,循序渐进,严格要求,但不苛求,宽严适度,重在鼓励。他认为:物理作为理工科的一门基础课,它的主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训练科学试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他对数学演绎过程删繁就简,重视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和模型的建立,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是学生记者对黄敏老师的采访。




主要事迹――1991年浙江大学物理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一直在玉泉校区物理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承担面向全校工科学生的“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基础课教学工作,主持并完成浙江大学课程建设基金课题1项,参加“211工程”及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物理实验中心建设”的规划及部分实施工作,发表教学论文4篇,2000年获浙江大学半导体材料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从1984年开始,他在浙大度过了七年的学习生涯,“那个时候,我们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生活简单但并不觉得枯燥,因为每个人都怀有攀登科学高峰、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并且有一种积极向上、不服输的精神。”而如今的他已经成了一名学者和教师。

身为一名学者,他挚爱自己的学科,听着他滔滔不绝的谈论自然科学,你不会因为自己不懂复杂的公式而犯难,也不会因为繁琐的理论知识而感觉枯燥,相反,你会被他带进一个多彩的知识世界。他说,物理学是一门古老而系统的科学,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使命,使学生在科学实验、逻辑思维和联系工程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基本而系统的训练。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首先,物理学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例如:电子与计算机工业以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为基础;现代医疗设备MRI,X-Ray等是物理学家发明的;WWW诞生于CERN(the European Center for Nuclear Research)。

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于这个问题,他似乎不太在意,“我选择学理科,是因为理工科讲求用数据、用事实说话,用执着探究真理;我选择作教师,是因为教师受人尊重,我的性格也适合教师这个职业。另外,我喜欢校园,喜欢校园里活跃的气氛和年轻的气息。在学校,我可以自由地做我喜欢的科研,自由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教书的同时,自己也在充电。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只是选择了自己认为愉快的生活方式。”


主要事迹――2002年初调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继续从事大学物理教学工作,获城市学院历年课程教学质量奖,入围首届城市学院优秀教师风采录。在学院学年考核中,获考核优秀奖2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次,优秀党员1次,获2003年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刘璧如国际基金奖励, 2004年入选杭州市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第二层次,2005年被评为杭州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目前担任教育部工科物理课程指导委员会华东联络组成员。

刚到城院时,他总是不断地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钻进图书馆查阅各种教材,寻求适合城院学生的教学方法。诸葛向彬老师说:“黄敏对城市学院的学生很了解,这是他在教学上获得成功的前提。”

黄老师说:“师生之间的种种矛盾,关于教与学之间的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

“有人说城院的学生思想活跃,而浙大的学生则处事稳重,您是怎么看的呢?”

“是的,城院和浙大的学生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但是任何一种性格都不应该用绝对的好与坏来评定,每一种性格都有适合这种性格的天地。城院的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社会活动能力强,有自身特点,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学生素质、毅力、学习动力参差不齐,心理上还不够成熟。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多看到学生的进步,给与他们更多的鼓励,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所以我始终坚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心学生,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与能力出发,循序渐进,重在鼓励,严格要求,但绝不苛求,做到宽严适度。”

谈到这里,黄老师回忆起以前在浙大教书期间,曾经有一位来自城市学院,通过立交桥考试进入浙大的学生,第一次期中考试考得不理想,于是这位同学直接找到了黄老师:“老师,我上课很用心地听课,课后又很努力地复习,为什么我的成绩就是不理想?”黄老师对他说:“你现在只是一下子不能适应,你有你自身的特长,一次失败并不代表以后也会失败,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成功的人。”他总是喜欢用这种方式鼓励学生,因为他相信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特长,任何事情,只要有毅力有目标就一定能成功。


面对学生,他就像一位考古学家,发掘着每个学生自己都没有发现的宝藏;对待科研,他就像一位探险家,发掘着自己学术领域的宝藏;在讲台、科研这两个舞台上,他演绎着一种教与学的艺术。

“听过您课的同学都说,您的课十分吸引人,能说说您的一些经验吗?”
“首先是课前的准备,我在这上面花了很多心思。虽然物理课是一门基础课,教学内容变化不大,但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因此,我每学期都会重新备课,在原有的课件基础上,随时更新,找新的资料,分门别类与上课的内容相匹配。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施,我用瀑布来解释机械能守恒定理,用“花样滑冰、跳水”来阐述角动量守恒的知识。为了让授课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的思考以及培养他们的兴趣,我还会自己编辑一定的音像资料用于课件。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就是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媒体的信息集于一体,使同学们的各个感官能够同时接受到教学信息,对物理概念、物理图像有一个形象而直观的认识,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准备这些课件得花很多心思,也花费了我多时间,但是学生的成长让我觉得自己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

“再者就是课堂上,在教育理念上,我的观点就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与能力出发。大学物理课的特点是内容多、学时少、浓缩性强、抽象度高,对于大学低年纪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所以我喜欢用定性、半定性的方法引入物理新概念,尽量避开繁复的数学演绎,突出问题的提出和物理模型的建立;在讲课时适当增加例题与思考题数量,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自学;减少课后习题的数量,并降低习题难度,以减轻学生的负担,给学生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另外,大学物理课作好与中学物理的衔接也十分重要,虽然学习物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过程,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都需经过力、热、电、光等几部分的学习,所以物理教师就应特别注意与中学物理内容的区别,把建立在微积分和矢量代数基础上的大学物理特点向学生交代清楚,不要给学生‘炒冷饭’的印象。”

“我上课一直注重和学生互动,在课堂上始终注意保持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讲到中途的时候,我会向同学们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检验同学们能否跟上讲课的思路。

黄老师的课堂是一个多彩的舞台,在他的课堂上,物理并不那么枯燥,因为他总是会把理论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每一章开篇时,他会告诉同学们这堂课他们的任务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以及这个问题的意义及应用所在,就这样,他把同学们的心带入了课堂。他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准备一桶水。”因此,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讲课时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所有内容都是在完全理解透彻后,再用自己的话讲给学生听。

“我希望当同学们看到题目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不是成套成套的公式,而是一个思维方式。”这是他给自己教学的定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希望学生不但能从物理课堂上学到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物理学中透过复杂现象、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建立物理模型,探究真理的科学思维方法,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研是黄老师的另一个舞台,近五年来,他共发表了学术论文25篇,其中14篇论文被SCI、EI收录。他以主要成员参加并完成有关磁光稀土铁石榴石晶体与器件等4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一项城市学院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目前正从事的是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晶体/薄膜复合型法拉第旋转器带宽和温度特性研究”。他说,好的教学和科研要立足于深厚的学术功底上,而科研对学术的要求更高,通过科研来提高学术能力,这能使自己在教学上更加得心应手。


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University of Akron合作研究与学习。UA之行让他受益匪浅,所以他对刘璧如国际交流基金和城市学院深怀感激之情。

UA位于美国的东北部,在全美228所研究型大学中综合排名58位,在Ohio州里排名第3位。随着城市学院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项目,需要一批熟悉国外教学情况,教学理念,能用英语进行教学的专业教师。为此在UA期间,黄老师旁听了他们的classical physics(II)(每周3学时),并主动申请作助教,批改作业和答疑,收集教授的讲稿和试卷,比较他们的教学特点和我们的特色,并在邻近的Kent state university旁听了每周2学时的modern physics。通过对UA师生的多次接触,他亲身体验到美国同行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同样的物理课程,在MIT教学内容既多且难,而一般的学校,物理课程普遍教得比较简单;美国大学的基础课通常是上大课,每个班都在130人以上,但习题辅导、答疑课都是分小班由研究生助教完成。另外,美国大学生的诚信与勤奋也给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乎没有学生抄作业,考试也只有一个研究生助教监考,无学生作弊,因为他们都是付费上学的,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

美国的大学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自由而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及一流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的实验室管理。学校要求每个课题组、每位教授都要接纳学生进入自己的实验室参与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这对于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增加实践机会是大有好处的。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