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故事 - 引路人 - 正文

引路人

初出茅庐的教坛“小丫”
发布时间:2005-12-02 信息来源:城院新闻中心
编者按:杜鹏英是一位青年教师,她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是学生做喜爱的老师之一。她教学上的成绩来自于认认真真地备课、上课,虚心吸取老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经验。她注意研究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她关爱学生,“课时结束,教师的责任没有结束。”她坚信“未来是靠现在一步步认真走下来的”道理,我们坚信教坛“小丫”将会成长为教坛精英。

黑毛衣,墨绿披肩,牛仔裤,任窗外暖暖的阳光映着和胸前水晶披肩扣一样精致的脸庞,眼前的杜鹏英亦如校园里偶尔走过的漂亮女生,时而爽朗又时而腼腆地笑,偶尔的沉思,或是那合着娓娓道来言语的举止,一切都似曾相识。但当见识了她摆弄散了一桌的设计元件时的专注眼神,或是瞥见简历上连年“教学质量优秀奖”的记录,你一定也会和我一样翘起大拇指――这个初出“江湖”的教坛小丫实力不可小觑。

2003年从合肥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独自来到异乡就业,她说自己之前没想过会成为一名教师,“做教师的爷爷的影响多多少少有一点吧。”当班主任,承担着“电路原理”、“单片机原理和应用”、“电机与拖动”、“控制理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习惯了在实验室里摆弄各种零件或是埋头设计电路图,尝试着在交流中和学生零距离,也学着在教学中拥有自己的高招,一不小心便摘了个“我最喜欢的老师”的大奖,给自己打打气,加加油。

好奇地打听她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感觉,楞楞地期盼一个写满怯场或是惶恐、无措的常规剧情。对面的杜鹏英似乎认真地想了很久,然后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自己实在记不清当时的情景,大概就是和现在一样花上半天时间将上课内容过了一遍又一遍,认认真真地上课,然后顺其自然地下课和同学道别,只记得自己当时的备课笔记准备得很充分。这样的答案让一心想挖掘些“小秘密”的我有些失望,也有些诧异。仔细一打听,原来她之前偷偷藏起了自己的私人简历――本科时做家教,大学暑假带计算机培训班,关于“讲课方式如何容易接受?”、“如何在课上沟通?”、“如何达到好的效果?”……这一连串同龄教师正头疼着的问题,她已早早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没有得意,没有张扬,就如同早已定下的数理公式一样,“第一课”上的坦然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曾经偷偷笑过踏踏实实守着教师这个行当的爷爷,笑他一味的认真,几十年不求变通,甚至认定那是一种“死板”,想不到在自己拿起教鞭的时候那颗教师的平凡心,守业的本份却在潜移默化中渗进了自己的骨子里。现在的她收起了笑,改口说:“作为教师,就是该本份,要守业。即使再朴实平凡,举手投足影响的都是身边的‘学生观众’。有时候可能就是自己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举止,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他的成长起着微妙的作用。

每当开始急,生气,或是对“顽固”的学生不耐烦的时候,她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自己求学过程中的老师――讲课认真细致、解题不厌其烦,和蔼可亲的大学老师;总是耐心等待自己做完实验才关门毫无怨言的实验室老师;还有那言传身教的研究生导师……让人敬佩却不是敬畏,“很多时候他们是榜样也是自我激励的力量源泉”。正因为杜鹏英心中有这样的榜样,所以学生们说:“每次实验课后,尽管下课时间已过,但杜老师总会等最后一个学生做完实验才离开。”这让我想起了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课时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就此结束。”她现在努力做着的就是当个学生“有事就找你”的老师。

想起自己当初带着对“自动化”的片面理解,外加亲戚怂恿便莫名其妙地进了这个软硬交叉的专业,想起之后面临的一大堆问题――高数难,控制理论难,也经历过迷茫的起步,也曾硬着头皮啃书,然后辛苦地跨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门槛,惟独没有失掉的是那颗坚持的心。“信电”是公认的难啃骨头,畏难的学生还真不少,其实对于他们她最有发言权,也最理解他们放弃的理由。但是她不允许放弃,她会告诉他们“理工科的课程逻辑性较强,环环相扣,基础课程每一门都是重要环节,少了一门都不行。”;她会告诉他们“哪怕今天只听懂了20%也不要担心,因为只要用心,明天会是30%,后天就是50%、甚至80%,入门只是一道槛。”;如果再不行,她就会搬出自己的故事,关于就业,关于实践、关于技能测评、关于面试、关于竞争、又或是自己的异乡生活,比我们大不了几年的她却有着绝对的发言权,“其实未来是靠现在一步步认真走下来的”。

来到城院已两年有余,教了好多班级,接触了许多学生,她和学生们一起分享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苦涩的回忆。她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大四时才追悔莫及,直到面临选择,面对就业才有感觉。所以她根据学生的特点,把他们分为继续深造型、自主创业型、直接就业型三类,这与他们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大都吻合。不为分出个三六九等,分出个好中差,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路。对于继续深造型学生,鼓励他们考研或者出国留学,要求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很好,还得在课后了解相关的学科发展。平时对他们的学习要求也很高,为他们的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凡是学习上的疑问,尽量安排答疑。那时她住在校内的时候,许多学生很晚还到宿舍找她答疑。对于直接就业型学生,则要掌握各类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在实践中练就动手能力。鼓励他们在优秀完成学业的同时,多走出去,尽量去接触社会,早些融入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去感知社会,磨练自己。对于自主创业型学生,强调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在校期间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不但在学习上要有创新,在思维方式上也要有创新。

我告诉她,有老教师说她的课一年比一年好,一次比一次进步,她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自己信奉能者为师,自己不过是从身边优秀的教师身上“偷”得高招而已。她常常和学生们一起听课,去听老教师和优秀教师们的讲课,学他们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对课堂氛围的调动,教学方法的细致入微,循序渐进,从学生和专业的角度来把握教学难度,力求理论不再枯燥,公式不再机械,教学不再教条,边学边练着。在听课时,她很快找到了作为新人的差距――不但熟练还要发挥,枯燥的定理顺手拈来个简单例子便能让学生恍然大悟。在自己独立教学的这几年中,她注意结合这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秘诀”。

其一是备课熟。“年轻教师怕忘,条理不清,一不小心就陷进了‘为讲课而讲课’的怪圈。”她告诉自己不可以这样,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上课力求生动、要讲究联系,要视学生的反应作相应的拓展。所以习惯在课前将内容反反复复地过上一遍又一遍,将每个环节都想到位,一上课,就让做得细致认真的备课教案退居二线,自己做起课堂的绝对主人,兴奋有激情,有成竹在胸的讲义内容,更有“借题发挥”的生活实例,不沉闷,不单调,偶尔还可以来个小小的互动。

其二是条理清。她觉得上课的条理对学生上课效率尤其重要,所以如何梳理最合适的上课条理成了她备课常常思考的问题。每节课前,她会简单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相关理论,或是给前面一个章节的内容来个小小概述,让学生明白内在的联系,更有助于融会贯通。对于理论性的课程,她会先给出结论,然后一步步给出推导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理论得出的过程;而对于更多的课,她总会有自己的办法,今天带个自己做的实验成品,明天举个生活的例子。有时,她还会“坏坏”地给出一道难题,让大家解,里面打上个小埋伏,当学生们喊解不出的时候,她便在一边偷乐――那个卡住的环节,用的可是今天课上要学的理论和方法呀!这种先提出问题再解答的方法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不过是动一个小小的脑筋,学生的注意力却都集中在了课堂,事半功倍。

其三是联系强。在讲《控制理论》课程中,她会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神六”的发射来阐述其中的控制原理;在讲单片机的时候,她会从日常的手机、家电等说起,把单片机的原理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讲电路原理的时候,她会从收音机的选频说开,让电路原理中的谐振理论变成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对于自己的学生,她习惯了鼓励,即使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她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正视生活和就业的压力,告诉他们无论多困难,都不可以退缩,不到最后一刻不能轻言放弃,每个人都能接近自己的梦想。

谈及自己的目标,她抖出了很多:希望在教学上和学生能有更多的交流,欢迎更多的学生“打扰”;不懈地给自己好好冲冲电,给自己的教学加加油;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完成教学到科研的学以致用和科研到教学的反哺……很多,却不离教学和学生,我想起了自己采访初和她关于守业的讨论,或许她就是教学田里的那个“守望者”。

(学生记者 王薇)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