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进入高校后,如何发挥他们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王玉生老师来自新闻第一线,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的采访经验和新闻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课堂不仅生动,而且实践性强,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他经常将即时发生的事件,组织学生采访或评论,更增加了“实战”的氛围。因此,王玉生老师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就成为必然。城市学院已经有一批“双师型”教师,我们祝愿他们在学校的教学改革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中等身材有些富态的一个中年教师,不急不缓地行走在教室、办公室、图书馆以及学生宿舍之间。行走之间,经常面带微笑地与熟悉的同学老师们打招呼,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一副有北方风格的脸庞,再加之不时迸发出的爽朗的笑声,使城市学院这所新兴的有着典型江南风格的大学,也增添了些许北方的爽直与豪气。城市学院的绝大多数教师和传媒分院的学生们都清楚,这位就是传媒分院的王玉生老师,一位来自东北传媒一线的有着南方情结的北方人。
王玉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吉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就读,是这所东北最好的综合性大学新闻专业的首届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从记者、编辑、主持、记者部副主任,一直干到新闻台副台长,期间还作过省直机关的宣传管理处的副处长,算是作过一段真正的公务员。2001年初到城市学院工作,先后担任专业教师、广播电视专业主任、新闻系副书记、传媒与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浙江省传播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团体的职务。
做记者还是做教师,冥冥之中仿佛早有安排
学习新闻的很多人,其实在报考这个专业的时候,心中都有一个久远的记者梦,梦想着早日成为那个反映社会、记录人生、抨击时弊的记者。王玉生老师在报考大学时就怀着这样一个美好的做记者的梦想。但在大学临近毕业时,专业的负责老师却找到他说:你的知识结构和表达能力,非常适合做一个大学教师,系里希望你能留下来,做一名高校的新闻学专业的教师。望着自己尊敬的老师期待的目光,王玉生老师犹豫片刻后,仍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非常感谢老师的挽留,但我还是想做一名名符其实的记者。之后,他便在广播电视的业务一线,一干就是十二年。
东北的黑土地,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强悍的少数民族,他们或占据一方,或挥师南下,曾经几度改变中国几百年的命运。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这块黑土地,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开始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东方大地出现曙光。这一切都需要记录、需要传播、需要思索、需要引导。这样好的大环境,使参加工作后的王玉生老师如鱼得水。做记者时,他背着采访机,平均每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农村采访。工作三年后做过一个统计,吉林省60个县中,王玉生老师采访过的县达到55个,仅有几个县没有跑过了。采访多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也在他的笔下脱颖而出,每年一般都有两篇左右的作品获省级一等奖。编辑重要新闻、撰写本台评论、策划重大选题等一系列工作,使王玉生老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而全国理论广播奖评委、全国科技广播奖评委、全国农村广播奖的评委工作,又使他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全局观念,并进而思索广播电视的一些前沿和理论问题,开始慢慢的出现了到高校去进一步整理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的想法。正在这时,刚刚建立的城市学院开始在全国招聘自己的教师。虽然当时城市学院才刚刚开始建立,软件和硬件设施都不到位,但听到当时的鲁世杰院长和新闻系执行系主任李寿福教授对城市学院新闻教育前景的描绘,仍深深打动了王玉生老师。于是37岁的王玉生老师毅然放弃了正处在事业高峰期的一线新闻实践工作,来到了城市学院,专心致志的做起了一名广播电视专业的专业教师。
从大学毕业时不想留校教书,到13年后又来到大学校园,似乎命运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安排这一切一切。
典型的“双师型”教师
到城市学院工作后,一些领导和同行说王玉生老师是典型的“双师型”教师,这时的王玉生老师还不知道教育系统所说的“双师型”是什么意思,他回去之后偷偷地查找资料,才知道所谓的“双师型”说穿了就是来自业界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造诣的人承担高校教学工作,把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带进课堂,让同学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新闻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新闻学科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一度曾有“新闻无学”的说法。虽然这个说法有些偏颇,但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实践对新闻的重要性。王玉生老师在讲授《新闻采访写作》、《新闻评论学》、《广播学》以及《广播新闻采写》等课程时,在需要用实例来说明问题时,他多数都是讲述自己亲身采写的经历,这样听起来生动,有说服力。对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王玉生老师很注重把同学们带到一个实践的环境中去培养和锻炼。在讲授《新闻采访写作》时,他把同学们带到刚刚建好的杨公堤,让同学在观察中寻找新闻的选题;在讲授记者提问的章节时,他带领同学们在课堂上模拟采访情景,使同学们在仿真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学们在评价王老师的课时,都说实践性强,听后有用,离一线实践的东西很近。
熟悉王玉生老师的同学们都知道,王老师经常拎着一个大录音机去上课。很多不熟悉他的老师看到他这个样子,经常以为他是外语学院的老师。其实一个录音机,解决了很多问题。王老师的课有几门都与广播有关系,在讲授《广播学》、《广播新闻采写》等课程时,他都尽量把自己曾采写过的好作品,尤其是最近一些年在中国政府奖中获大奖的作品放给同学们听。在播放这些作品时,他尽量把作品的采写背景、采写中的艰辛、获奖的主要理由向同学们交待清楚。录音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把最新的优秀的广播作品介绍给同学。一般讲《广播学》课程时,若是上午一二节的课,王老师所用的例子多数都是当天早晨《新闻和报纸摘要》或者《浙广早新闻》上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讲起来很有现实意义,也很符合新闻的时效性原则。一个录音机虽然简单,但若用好了,却也可以发挥它特殊的功效。
自从2001年到城市学院工作以来,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质量奖评选,王玉生老师都是一等奖,到现在为止已经连续九届了。对同学们的认可,王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课堂上还有很多不足,备课的时间还要进一步增加,作业的批改速度应该更快一些,一些新课,比如《新闻发言人》等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自己需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教书并育人,忙碌并快乐着
如何在教书工作中体现育人的功能,王老师认为除了在课堂讲授知识的同时,把育人的道理加进去之外,很重要的是要注重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和同学们成为朋友,。
2
002年春天的一段时间,在城市学院的操场上,每天五点半钟左右时,都会看到王玉生老师带领着他所带的广播电视20011班的同学们在跑步。春天的早晨,还有很多的寒气,但这一支晨练的小队伍却跑得很起劲。一段时间,成为城市学院早操场上的一道风景。为什么要这样做,王玉生老师说,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风。当时王老师所带的班级刚刚到大学不到一年的时间,一些学生开始出现迟到现象,还有些学生虽然普通话老师要求早晨要晨读,要练声,但同学们起不来,外面寒冷的空气哪有温暖的被窝有吸引力呢!于是王老师决定自己每天早晨早点起来,到操场上带领同学跑步,跑步后就在操场边上晨读和练声。不少同学不想起来,但看到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班主任老师每天早晨都起来带队跑步,也就不好意思再赖在被窝里了。就这样,这个班级晨读的同学多了,很多同学的普通话水平都提升很快。
今年11月份,王老师的办公室来了一位1999级的毕业生。这位同学现在丽水市的一家媒体做记者。一番别后叙情后,这位已毕业三年的毕业生从自己的背包里拿出当地产的两瓶竹筒装的酒,非要送给王老师,以感谢老师对他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原来这位同学在读书时思想很偏激,曾在全系大会上放言“北大清华的教授他都看不起”,言外之意城市学院的教师们就更不在话下了。怎么样让这个学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长处,又不至于走偏锋呢?当时身为新闻系副书记的王老师多次找他聊天,了解该同学的情况,并指出他对一些问题认识的偏颇。慢慢的,这个同学转变了。他自费去西藏,回来后搞了一个西藏风情展,王老师去参观并给于很大的鼓励。通过这一些列的接触,这位同学与王老师已经成为很好的朋友了,他们无话不谈。现在,王老师把这两瓶酒摆在自己家酒柜上一个显要的位置,因为两瓶普通的酒中蕴含着无尽的师生情。
其实传媒分院的很多同学都去过王老师的家,有幸者还能吃到王老师亲手炖的东北菜小鸡炖蘑菇,或者亲手包的东北饺子。不少同学说,王老师虽然是老师,是传媒分院的副院长,但他没有架子,像个可信赖的朋友。
正是建立在这种朋友的平等基础上的友情,王老师才更多地了解了同学,了解了他们身上的不为外人所知的感受,进而把一些艰涩的道理在轻松的谈话中润物细无声地传给学生。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条条框框的理论,但却简单管用。
走出去,会有更宽的天地
作为一名城市学院的教师,很多人说比一般公办大学的教师要忙多了;而作为传媒分院“双肩挑”的干部,王老师比一般的教师显然还要忙很多。他是教师,要用教师上课的质量、数量以及科研量来要求自己;而作为副院长,他又要用行政人员的标准来约束自己。除了校内的工作外,王老师还担任省广播电视集团和杭州广播电视集团专家组成员,要参与节目改版的论证、好稿评选以及相关的监听监看工作;实习基地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学校新闻中心的论证与建设等工作,也要投入很多的精力。虽然工作很多,王老师感觉对自己也是一种挑战,他把自己的每一段时间都进行比较合理的安排,以便保证这些工作都能按时按质地完成。
白天除了上课和在学院开会外,王老师都会在办公室处理作为副院长的工作;晚上时间一般用作备课和做科研,周末时间除了游泳外,就是看书和参加一些新闻媒体的活动。虽然工作较多,但王老师说,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尽量走出去,到媒体去了解最新的一些思路,到其它高校去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到社会去了解对毕业生的需求。只有这样,课程设置才能面向市场,讲课时才能有底气,才能把真正应该让学生了解的东西交给学生。
今年,传媒分院提出了要“面向媒体、面向企业、面向政府社区、面向高校”的发展思路。王老师认为,在这四个面向中,最应该解决得也是最难解决的是面向企业的问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老师刚刚和其他几位老师从正在建设的传媒大楼参观回来,他满脸兴奋地谈论着传媒大楼未来的规划。从王老师的笑脸中,似乎一幢现代化的传媒办公兼实验楼已经在他心中投入使用了。
(学生记者 王玄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