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的课和他的人一样质朴、清晰、明了,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从浙江大学到城市学院始终受到学生欢迎,是因为他一贯的敬业爱生。杨起帆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不善言谈,却有独特个人魅力的老师。
走过迂回曲折的理工4号楼,来到了杨起帆老师的办公室。简洁清爽的摆设, 散发出主人质朴的气息,室内有学生正在和他讨论问题,杨老师请我先等一下。我很随意的坐下,看这杨老师,正如在电话里给我的感觉,一位随和细心温柔的绅士。深邃的眼睛,倾诉他的洞察力;关注的眼神,低吟他的善解人意。看着他,并不怎么笑,但却会被他的声音所吸引。随后,杨老师给我倒了水,便在我的对面坐下,眼神儒雅地示意,我们开始吧。
执着的追求
谈到了从前的经历,学习,努力,研究生,教师。听到杨老师说到他已经有20多年的教龄的时候,我诧异地睁大眼睛。老师的脸上并没有如此久的岁月痕迹,我想,是老师的心没有老吧。老师是83年从浙大计算机系毕业,一直在浙大任教。其间也有过担任管理岗位的机会,但杨老师一直把教师当作最崇高的职业,也舍弃不下他的学生,因此一直潜心于教学工作与研究。直到03年,来到了我们城市学院,开始担任计算机系系主任。
老师的教育水平不容小觑的,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总给他带来了不少的收获。还有杨老师那颗进取的心,也不断的激励他和他的事业。杨老师和几位老师一起根据这几年在城市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经验,完成了《计算专业应用型人才211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获得了2004年浙江大学的教学成果一等奖。
考虑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特点,要求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强,结合城市学院学生情况,他们摸索出一套211的培养模式。用前面两年给学生打好学科基础,第三年进行专业教学,最后再用一年的时间,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校外单位的具体项目开发中去,让他们综合运用前三年学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成绩是喜人的,但这些并没有使我们的杨老师满足,他一直在向更高的科学殿堂迈进。
在知识的海洋中,老师一直向最深处探究,然后以自己的总结分享给我们学生,使大家能够很轻松的接受,在教学中的快乐令他满足,在此过程中,对知识执著的追求,一直鞭策着他不断努力。
他所热爱的讲台
从杨老师的谈话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杨老师是多么热爱教师这份职业,他有着最质朴的爱,他是打心底热爱学生、喜欢学生。对于他上的课程,他会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他总是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什么内容容易理解,什么内容看起来比较困难,用什么样的比喻来帮助学生掌握。比如在讲“计算机多模块交叉存储器”内容时,杨老师把几个存储模块比喻为几辆汽车,把系统总线看作是一个独木桥,为了尽可能快的使几辆汽车通过,当前一辆汽车上桥时,后面的汽车需要发动起来,做好准备,一旦前一辆下桥,后一辆马上就能上桥,这显然会比发动一辆走一辆来得快。这样的比喻使学生马上就明白为什么多模块交叉存储器会比一般的存储器快。
杨老师和我很坦诚的说,他并不是一位善言谈的老师,课堂上也很少用那些课外(如新闻等)东西来渲染自己的课堂。可他能把课上得清晰明了,让学生容易抓住重点,所以学生们认为听杨老师的课效率高,能真正学到东西。当然,杨老师他也时不时会在课堂里幽默一把。虽然杨老师上课内容都已做成了课件,但杨老师绝少会坐在电脑旁讲课,他总是站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充满激情。他似乎要把自己的激情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他独特的个人魅力,超然的亲和力,把繁杂冗长的计算机知识讲得使同学们都想听,并容易接受。记得有一次杨老师上“微机系统”计算机专业课的时候,有非计算机专业的督导老师来听课,本来杨老师以为那些老师定会听得枯燥死了,没想到,课后,督导老师对杨老师说,你的课我们都听懂了。可见,杨老师的课堂是多么的轻松自在。
杨老师的课堂是安静的,因为老师是一个安静的人,不会用很唯美的东西修饰,但同学们踊跃发言的时候是热闹的。听杨老师讲话的时候会有悠扬的感觉,他娓娓到来,抓住重点,以清晰的思路缓缓展开,使那些很枯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被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接纳,怎么说呢,他像一个智者,并不强迫你去做什么,可你却心甘情愿的跟随他,不浮躁,不彷徨,只是在知识上一种跟随,与他一起创新。他的课是简明易懂的,是学生们喜欢的。我们的杨老师就有这种教师特制的魅力。
一直以来,杨老师都十分受学生的欢迎。他的课总是有着良好的到课率,有着解除迷惑的欢喜眼神,有着及时的反馈和认同,有着创新的意识,有着挑战的勇气,甚至有别班的同学跑过来听他的课。这一批批学生一直是他工作最大的动力,望着学生一双双渴望的眼神,再苦再累他都心甘情愿。
当然你可以自如的畅游在杨老师的课堂上,但老师对纪律考评是一丝不苟的,近乎于苛刻,那些想来混学分的人甚至都不敢来选老师的课,老师对我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严格执行学院的考勤制度,虽不经常点名,但只要感觉到学生数量少了,就会点名;为了节约时间,他会重点点名,曾经有迟到旷课的“污点”,会因此被杨老师列为“重点关注对象”。不交作业、测验成绩不好,杨老师都会单独“会见”他们。
他和他的学生
如果你能看见CC98的浙大论坛,你就一定能看见很长的一份帖子,是浙大的学生因为杨老师要调离紫金港,来到我们城院,而自发发起的长帖。帖子上说的最多的便是杨老师您是最好的。那里充满了对杨老师的眷恋之情。CC98论坛一直是浙大学子与老师沟通的一个教学平台,其中洋溢着多少同学求知若渴的心和老师们不知疲倦的解答。而杨老师也在这里与同学结下了不舍之情。
杨老师依稀记得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上的最后一堂课,整堂课大家一直深情地望着杨老师,课堂氛围有些凝重,透着同学们的激动和对杨老师的爱恋。当下课铃响的时候,大家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涌向了讲台,有的同学甚至拿出了笔和纸说:“杨老师您能给我们签个名吗?”杨老师说,当时是真的被这些可爱的学生感动了……。更有些同学在帖子上说,没有向老师要签名而懊悔不已。是啊,杨老师您正是我们学生中真正华丽的明星呢!
杨老师一向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为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而着急,只要同学们提出合理的建议,杨老师总是会想办法去落实。比如同学们反映课余时间问问题不方便,杨老师除了提供邮件地址外,马上申请了QQ,通过网络和学生建立了实时的直通车道。同学们也把杨老师当作朋友,以至于课程结束后,学习上有什么困难、专业选择上有什么不清楚,都会向老师请教。除了学业上的问题外,也会和杨老师讨论工作生活上的问题。比如有个同学入党要转正了,担心其他同学会对他提意见,找杨老师商量,经分析帮助,那个同学顺利地通过转正。还有一个大四的学生,决定不下是否要考公务员,也找杨老师参谋。诸如这类问题,杨老师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帮助。
曾有一位男生,在杨老师的班里重修,他觉得大三的学生重修,一般老师都会放水,因此并没有把重修学习放在心上,结果他还是没能通过这门课。男生很是不满,杨老师便把他找来聊天,经过开导后那个同学反省了自己,后来又主动跟着杨老师做毕业设计。为了表达对杨老师的感谢,在毕业实习中用他的第一笔工资给杨老师买了一支钢笔做礼物。一切的一切你是否感受到老师与他学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呢?
是啊,能很好的与学生沟通一直是杨老师受同学们欢迎的重要原因。想学生所想,为学生而做,是老师的可爱之处,平淡却充满着崇高。
创新思变
杨老师说教师是个与时俱进的职业。你得针对不同的学生特质和当今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因材施教。
初到城院,活跃的气氛感染了他,新的工作环境,又重新激发他的斗志。不见了当初的羽扇纶巾,却多了份驰骋豪迈,因为他不仅要教这里的学生书本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无形中,也多了份责任,可他并没退缩,而是与其他老师一起,挑起了这份担子。英雄壮志时,必先与己斗!
由于受社会上过分商业化的思想影响,学生开始对学习并不在在乎,成天在那里搞能力提高。老师认为这个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思想,如果这个样子的话,就来错大学了。实践性的东西,我们从社会里就可以学到,而且学的更为真实。而大学的学习是一种思路的培养。学习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过程。这是杨老师一直强调的一句话。通过高等教育,学习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会培养你的思维和思路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小看现在学的东西,虽然有些并不能和实际有效的挂钩,但它会是你人生不小的积淀与收获,也会是你以后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财富。
来到城院的两年里,杨老师一直在调整他的教学方式,浙大原有的方式并不适合城院。杨老师现在杨老师在课堂上会讲得更有针对性,并针对一部分同学的学习自觉性不强的情况,老师在每一堂课的开始,都会让这些同学来回顾一下上次课的概念,有些同学感到了压力,经过及时复习,都能回答,但也有一些同学仍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且这样的过程也浪费了其他同学的时间,现在杨老师减少了这样的提问,通过增加平时不定期的测验,尽力抓好学习全过程。杨老师的课,期末考试只占总评成绩的50%,而另一半分数,通过平时测验、平时作业和期中考试得到,这样学生的成绩是由他整个学期一个个环节决定,避免了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杨老师说只要过程抓好了,结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一直是杨老师在考虑的问题。尤其在计算机专业领域,知识更新非常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决定了他们今后发展的潜力。从上学起开始,杨老师的课在征得教务部领导的同意,对考试方式作了改革。允许期中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免期末考,而通过自学课堂里不讲的、更深入的内容,完成学习报告或大作业,并采用答辩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这既鼓励了学生认真学好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争取在期中考试上取得好成绩,也要求免期末考的同学要通过到图书馆找参考书,或上网查资料,来完成学习报告或大作业。这样的改革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大家纷纷踊跃报名,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于是针对城院学生的特点,杨老师一直在创新思变。上课从只注重结果转到注重过程,提倡效率学习。他还放弃休息时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辅导。杨老师的QQ答疑也是同学们喜欢的方式。杨老师说,会积极朝培养应用复合人才的方向迈进,教学工作和内容上都会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改进提高。
学习不在结果,而在过程,是大家共同所追求的。
合上访谈的本子的时候,夜幕已落,愉快的两小时就这么飞逝而过。但杨老师最真诚的心将留在我的心中、我的文字里。老师还喜欢爬山和音乐,喜欢比较轻松悠扬的曲风。他是位值得学习的长者,当你接触到杨老师的时候将远不止感觉这些,那种质朴华丽的气息,会让你如沐春风。(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