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师的状态是教师素质的内在追求的外部表现。徐萍平老师,无论是在课堂、在办公室、在学生中间、在家庭生活中,都拥有一种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断奋进的状态。这种状态正是她深刻理解和热爱教师职业、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她获得多种荣誉和学生喜爱的根本原因。
徐萍平,女,副教授,曾任我院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主任,现任商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在我校工作三年来,巳先后荣获课程教学质量一等奖四次、“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三次、2002-2003学年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首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学院“首届优秀教学奖”等荣誉,2005年被评为杭州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初见徐萍平老师,是在课堂上,在讲台上的她比较自信比较干练,给学生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可要采访她,可真是不易,一而再、再而三,多次预约都未能如愿,第四次好不容易才在一个第五课下课间隙逮住了徐老师,顾不上辘辘饥肠终于完成了对她的第一次采访,也是这次采访让我们看到了徐萍平的从容和真诚,看到了她的简单、自然、朴实、亲切,拉近了我们与老师间的距离。在一小时左右的访谈过程中,她提及最多的莫过于状态二字,比如做老师要有老师的状态,做学生要有学生的状态,生活要有生活的状态,搞科研要有搞科研的状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我想我能不能把这概括为徐萍平老师“状态观”呢……
关于教师的状态
关于教师的状态,要从徐萍平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和热爱说起,对于怎样做好一名大学教师,她有她的想法和追求,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她看来,教育是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事,不能有一点差池,作为教师必须准确的引导学生,真正的负起责任来。
关于教学理念,她常说的就是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传授的不光光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做人。徐萍平老师的教学目标是要教给学生实用性的知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理论是实在的是有用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用理论加以解决,当然她还不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让理论与应用在教学中完美组合、互相促进。根据这个目标,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她总结出了很有特色的“三多”教学法,一多便是要多实例,管理学是一门前沿的的学科,更替性很快,惟有大量比较新的实例,一些热点问题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理论,从而更好的运用,她不拘泥于课本,较多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教授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上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的时候,她就从对房地产状况这个当时热门问题的分析入手,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以自己的理解来分析杭州房地产价格的走势,在她的指导下,让学生们感性地认识到当时房地产火热形成的原因,时值今日,房地产进入冷冻期,很多同学都能理性的看待。二多便是要多交流,在徐萍平看来,交流沟通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这种互动,她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所在,然后进一步充实教案,因势利导。所以,课堂上,徐萍平很注重互动,提出问题启发同学思考,并与同学们展开讨论,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消化掌握知识。三多是多实践,她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们走进企业,切身感受企业的生产流程,比如参观西子OTIS电梯厂,此类活动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比仅仅照本宣科的讲解理论生动多了,学生也很乐意接受,给学生们上了非常真实生动的一课。事实也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在日后的实习和工作中少了很多不适应的感受。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候也不会感觉很空乏。除了上述,她还有独到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课堂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出任务,譬如讲到管理分工的时候,她就布置让同学们分组,自己模拟组织一次班级活动。讲到激励理论的时候,就请学生们调查某单位的薪酬制度,然后通过讨论合作,给出分析报告,建议等,她则从旁给予指导和鼓励。这些“自己动手”的活动引导着同学们思考,并深入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们总乐于参与,乐在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了理论。徐老师对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以适当的加分,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这些办法配合着“三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从1990踏入师门到现在,徐萍平老师教授过多门商科课程,获得过许多荣誉,但她并不自满,她深知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还要不断充电,不断充实教案,不断关注前沿知识,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探索商科新的培养模式。
关于育人的状态
说到学生,徐萍平老师把学生们当成朋友,注重沟通与交流,建立起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她的语调总是那么的平缓亲切,脸上也总是带着微笑,让我们学生总信任她,乐于亲近这位徐老师。下了课,她除了学术上认真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和学生们讨论问题,偶尔拉拉家常,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给学生们建议,引导他们进入学生应有的状态,传递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她很为学生着想,在带2002级工管学生时,她鼓励他们大三就去实习,试验性的让整个班级的同学避开了实习高峰,利用相对空闲的寒假去工商局,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实习,力争使学生尽早融入社会。现在,这批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这对日后的求职的益处。由于提早的实习,这批学生简历上有了这3.4个月的实习经历,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相对于没有进行实习的同学来说,有了很大的优势。对于学生的事,徐萍平老师总挂在心上,不辞劳苦,细微处也不会放过,比如帮学生联系军训,从住处到饮食,她一一过问,联系个四.五趟,她没一句怨言,一切为了学生。
徐萍平老师的付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喜爱和尊重,连续三次“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的评选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面对这一切,她却很谦虚,笑着摆摆手,说只是做了她应该做的,感谢学生们对她的理解和支持。也别看她和学生们总打成一片,笑脸迎人,但碰到严肃的问题,她也是严格要求,决不宽恕的,因为她认为做学生应该有学生的状态,比如毕业论文,发现个别同学有抄袭行为,她毫不留情地要加以纠正,并负责任地指导他们如何做,培养他们的诚心和扎实认真的做事态度。也许亲和力和监守原则就是她的两个秘诀。说到我们城院学生,她表示赞赏,同时又殷切的希望我们的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用心的勤奋的朝着一个方向,坚持自己最初的理想走下去,慢慢积累。这也是她非常真切的人生体会。
关于创业的状态
徐萍平老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创业班便是这种探索的一个里程碑。说到创业班开办的原因,徐萍平老师把它归结于通过团队精神的沟通思考,根据城院学生家长的特点,抱着为企业培养家族接班人的初衷,从无到有一点点做成的。她坦言这是一个异常艰辛的探索历程,经历了很多困难,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而作为负责人,很多的事都要思考、策划。她说她并不伟大,只是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去做、去积累,其中虽然也有彷徨,可还是走了下来,取得了初步的经验。而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她发现创业班更大的意义在于注入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团队合作精神、主动性、抗挫折的能力,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延伸了创业这个概念,说明创业不光是创办企业,拓展事业,其实生活也是一种创业,对每一件事,在每一个领域,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都有一个创业的过程,需要创业精神,只有敢于创新、尝试、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去尝试解决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事业才能开拓。徐萍平老师说她自己就是这样一路收获过来的,目前创业班第二期也已开始,她又有了新的目标,就是要添加实战性的东西,进一步完善创业班的课程,为学生们搭建更好的创业平台,为学生们带去更多新的信息。
关于生活的状态
在干练的职业形象外,生活中的徐萍平更深切地体会到:只有正确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才能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在生活方面,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徐萍平总是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负责任地全身心付出,不计回报。她不光是丈夫的贤内助,还是儿子的好妈妈。目前,正在上小学的儿子是最需要妈妈的爱的时候,虽然她不可能时时陪在儿子的身旁,但她努力试着教他学会独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导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是的,成为一个角色就应该有一个角色的状态,这就是她之所以能够在这些角色间不断自由转换状态的诀窍吧!她用她独特的特质状态感染、影响着身边的人们,引领了一种新的生活状态。
徐萍平老师就这样拥有着不同角色不同的状态,忙碌着并快乐着,以她的状态影响着身边的人,为大家树立了榜样。而维系每一个状态的便是她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相信以她的“状态观”为指导,徐萍平老师定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创造更多佳绩。(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