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傍晚,学生彭坤打来电话说,陈建红老师把角膜捐献给了青田县一位年仅3岁的男孩。当时,我心潮澎湃,一家人的不幸还能造就另一家人的幸福,这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一时想到,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谁说天地万物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昼夜不住的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生命可以延续,爱更可以延续。现将彭坤同学的采访稿《生命的延续》一文中,描述陈建红老师工作和生活一些细节加以摘登。 ――编者
陈建红,甘肃人,现年36周岁。1993年大学毕业,曾在中国有色冶金工业总公司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工作,先后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200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2004年进入浙大城市学院工程学院任讲师。
陈老师的爱人李茹冰,系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学教师。两人相处十几年,结婚9年,由于工作和生活诸多因素,一直没有要孩子。看着别人抱着孩子在小区里散步,夫妻俩也非常羡慕。开学初,学校还决定下半年送李老师到意大利做半年的访问学者。出身农家的陈老师还从来没有出过国,同为建筑专业的夫妻俩计划在寒假一起出去看看国外的建筑。没有想到,美好的计划还没有开始,陈老师就离开了她。
希望和爱人的短暂幸福能延续
“在去殡仪馆的路上,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进行体外受精,生一个试管婴儿,因为建红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家里很希望我们能早点有孩子,他也特别喜欢孩子,我们今年打算要孩子的……如果不行,那就看看他有什么存活的器官能够留下来捐献的,他生前也有这样的愿望。后来知道只有眼角膜可以捐献。” 李茹冰老师对笔者说。
“当时我没有多想,唯一希望的就是能否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因为他没有给我留任何东西,我只想留下一些活的、值得回忆的事物,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下去。希望自己和爱人的这份短暂的幸福还能延续下去。”
当笔者向李茹冰老师表示,城市学院的学生向陈老师和她表示深深的敬意时,她紧紧地握着笔者的手,泣不成声。
领导、同事、学生眼中的陈建红
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田轶威说:“陈老师身上没有特别闪光的事迹。可贵的是他很平凡,也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人做了很多平凡的事情,这么许多平凡的事情形成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形象。”
见到陈老师生前班里的四名同学,在他们脸上流露出的悲伤之情,不言而喻。从同学口中得知,陈老师敬业、有热心,对学生们的照顾无微不至。他还曾抽业余时间免费给同学们画图纸做示范,而该图纸在市场上价值数千元。2006年暑假实习期间,陈老师带队去衢州对古建筑进行测绘。由于测绘需要,要到古建筑的屋顶进行拍照和测量。房屋很高,当时刚下过小雨,而且房顶上还有青苔,非常滑。陈老师怕同学上去不安全,自己一个人爬到房顶进行拍照和测量,然后把数据告诉下面的同学。
有一次,一位男同学因为思想问题给陈老师打电话倾诉,陈老师马上就说:“你到我家来吧。”陈老师在小区里跟他谈了一个多小时,稳定了这名同学的情绪。然后向工程学院领导汇报了这件事,又亲自把这位同学送回寝室,陪了他整整一夜。而且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上,对这位同学一直给予关注和照顾。
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刘春香说,陈老师工作兢兢业业,做事非常踏实,他的课也深受同学们欢迎,多次被评为“教学质量一等奖”;学生非常信任他,喜爱他,有困难找他,他也是有求必应。建筑系的老师都很忙,陈老师又特别负责,学校也很信任他,交给他的任务也很多。
“无论他是做老师、做班主任、做同事、做朋友……都是非常合格的,他每一个角色做的都非常好。”工程学院的老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