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善于滋润万物又不相争,而又甘于呆在大家厌恶的地方。陈老师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上善的人。
对于我们来说,他性格和蔼可亲,对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又像一个敦厚可靠的朋友,学生有事有求必应,热情而又有耐心。又像一个先行的长者,在我们遇见困难而情绪低落的时候,往往以一种平和又慈爱的口吻加以鼓励。
在大一刚入学报名的那天,第一次见到建红老师,那是他在探视我们寝室的时候。刚进来时感觉一个学生样的人。和大家谈笑之中略带着腼腆和着几分秀气,儒雅随和的形象就是他给我们的第一感觉。随着交往的深入,他的这种形象在不断的被巩固,他具有随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老师的身份。同学们几乎可以和他无话不说,并无顾忌。同时,在和我们的生活中他又表现出了相当的责任心和热情:对于我们在校内校外遇到的一些麻烦琐事,他总是提供足够乃至意外的帮助,从不以任何理由有过任何一次的推却。
在大二暑假的古建筑测绘实习中,由于我们的基础薄弱,基本功生疏,陈老师的指导工作异常辛苦,经过将近两周的超负荷工作,我们都能明显地发觉他的疲劳,但就在实习的最后一天,他仍然努力地指导我们.甚至几位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图纸他也很耐心地指导等待,没有一句严厉的批评,直到很晚,当我们看着他骑车带着厚厚的一摞图纸消失在夜幕中,想到他回去还要花不知多少时间修改那些错误百出的图纸,才明白他是在以身作则教诲我们学习和工作的认真态度。还有在测绘中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些可能即将被拆除的老房子。在爬屋顶进行测绘的时候是具有相当的危险性的。陈老师总是自己亲自爬到屋顶去进行测量,不让学生承当风险。
后来又有一个班上一学生有心理问题,陈老师半夜赶到学校为其开导,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予以全面细致的帮助。并请浙大的心理学老师为其辅导,并调和该学生家里和学校误会从多方面帮助解决。在这学期中,我们班级里有一位学生骨折,在知道的第一时间就赶到病房里探视,还说了许多话安慰鼓励。在得知陈老师过世之后,他先哭了,并表示无论脚伤如何,一定要参加追悼会。其实是学生心理有不正确的想法会不找家长朋友而找陈老师倾诉,还是骨折刚手术完就拼着要参加追悼会,都是有我们和陈老师之间的信任和深厚感情做基础的。
陈老师和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并无什么值得大肆炫耀的英雄事迹,却给了我们最平实最温磬的回忆。这些细节所积累起来的有厚度的回忆,所折射的就是陈老师平凡而伟大的人格。象水滋润着我们,不张扬,却又无处不在。我们深深的怀念他,一个上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