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学生讲课时,一直都是站着的,所以今天我也要站着讲完。”当76岁的老辅导员朱深潮说出这句话时,赢来了场下阵阵的掌声。1月7日,原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深潮应邀出席浙大城市学院辅导员发展协会成立仪式并为全体辅导员做了一场关于《辅导员如何育人》的专题报告。报告会中掌声不断,在座的老师被朱深潮的事迹深深感动,引起了心灵上的共鸣,也更加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和方法。
朱深潮一直致力于学生工作的研究。他提出了大学生德育综合优化的思路,并进行了探索和大面积的实践。主编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教材,培训校内外德育教师队伍,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正式全年级开设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率先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倡导学生成才的自我设计,广泛倡导并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并加强以“求是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优良校风建设。主持试行大学生自我记实综合考评,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并完善激励机制。成立了人格研究中心,组织对人格理论与大学生格塑造的研究,主编出版了研究文集《人格与人格塑造》;主笔编译了美国怀特利教授的科研成果专著《大学生人格发展》,成为我国关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第一本出版书籍。
朱深潮是书记,是教师,但是他却惟独爱“老师”这个头衔,认为老师是最让他骄傲的称呼。朱老师用三十多年做学生工作中的经验,来进一步阐明了辅导员该如何育人。
在开始从事学生工作的时候,朱深潮率先把辅导员称作“德育老师”。“辅导员是学校当之无愧的老师”朱深潮说,“辅导员做着很多琐碎的事情,从事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学生的心灵,用热情和爱心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发展。一个学校的育人的组合优化,缺少不了专职的富有爱心,经验的德育老师。”
在1982年的时候,朱深潮在距离开学只有1个多月的时候,接到命令要设立德育教研室,开设德育课。在没有教纲,没有课本的情况下,朱老师和同事一切从零开始,准备大纲、讲稿、备课。这类课常常遇到学生不愿听,老师不好讲的尴尬境地。当一切都准备好,要上课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却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去上课。朱深潮承担了第一个讲课的重担。他上课生动活泼,总是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结合实际。他上课时,同学们都会抢第一排的座位。很多老师,看到了朱老师富有魅力的讲课后,都纷纷表示愿意上德育课。
有个已经毕业的学生看到朱深潮老师说,在老师课题上学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在工作中很受益;过去的老同事碰到一起的时候,还会想起朱老师,问他好。“我现在没有很大的房子,也没有去申请正教授,因为‘老师’这个称号就是对我最高的奖赏了,我很庆幸在退休之前的10多年里做了德育工作,他在各个方面体现了我的价值,让我感到了身心满足,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我的收获是巨大的。”
在学校里,辅导员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也同样要关注。“只要是我负责的学生,不管是什么事情,我都要帮助、教导、引导。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有大局意识,对学校、对学生要有奉献精神。”朱老师在每次上课的时候都会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很多同学遇到困难都会找朱老师,他也会尽全力解决。有时,在晚上1点多的时候,当碰到紧急事情的时候,朱老师也会第一时间赶过去。
“科技是社会的明天,而教育是社会的后天。”朱深潮强调辅导员的重要性,他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大压力和困难。“历史是不能重复的,但是遇到的情况是相似的。”朱深潮希望在座的辅导员能多注意积累经验,碰到类似情境的时候,可以勇敢冲上去解决。坚持求是、求真、讲真话,做好学生的榜样。
朱深潮创建了“德育的任务就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运用人格理论可以促进德育科学化”的理论。他认为辅导员要对学科、理论、专题进行研究,做到专业化,专家化。但是要找对方向,这样才会“如春园之草,日有所增”。德育教育要用科学的概念,发展规律,这样帮助学生才可以有的放矢,道法自然。
在更宽松的办学、教学环境下,朱深潮希望辅导员可以利用好这些有利的条件,对大学生辅导方面的问题有所突破。坚持用自己的爱心、诚心、信心、耐心来换学生的动心、决心、雄心、恒心,培养学生的自爱,自知,自强,自信。
小资料:朱深潮,男,中共党员。1935年4月出生,浙江义乌人。副教授,曾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