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故事 - 引路人 - 正文

引路人

“严格、有趣、实用,我的教学态度”
发布时间:2011-04-22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在众多的高校教师中,有走亲民路线的“温和派”,有重学术、严要求的“犀利派”,也有风趣的“偶像派”,而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却有一位走严格、有趣、实用混搭路线的老师——计算学院计算机系系主任吴明晖副教授。虽说众口难调,但吴明晖的混搭路线却合了大多数学生的口味,有男生亲切地称呼其为“我们吴明晖”。

  他的课堂很有趣:“狸猫换太子”、“电脑鼠”都能听到

  《程序设计》是一门相对抽象、难度较大的课程,对其思维方式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为此,吴明晖改变了先讲理论知识的传统模式,采用了案例分析引导的方法。“以前上课重在讲语法,再教编程。但这些都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所以,他致力于教学改革,以编程应用为驱动,通过引入案例来阐述知识点,这样一来更加贴近学生思维,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在教授“指针”这一知识点时,吴明晖通过“狸猫换太子”这一经典故事引入,把指针中存放的量和显示的量分别比作狸猫和太子,凭着大家对狸猫换太子故事的熟悉就不难理解两者是可以互换的。“讲得生动才能持久。”所以,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吴明晖还会采用播放flash动画的方式,透过步骤分解的可视化效果来加深印象,促进理解。

  通过简单易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枯燥的理论知识,这样的课堂因灵动而大受欢迎。“在吴老师的课上,我觉得很轻松。尽管课程挺难,但我没感到压力。”他的学生杨冠军这样评价道。上课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小笑话、小故事,也是吴明晖的一大特色。上学期学院“电脑鼠”战绩辉煌,学生的踊跃报名参与还要归功于吴明晖的“忽悠”。“我们对‘电脑鼠’这玩意儿其实并不了解,觉得要想拿奖很悬乎,所以开始没有人愿意参加。后来吴老师反复在课堂上给我们灌输,‘这个比赛没你们想的难,不过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实际应用嘛,依我看大家获奖的机会还是非常大的’,听多了,大家也就都报了名。别说,这种竞赛还真锻炼人呢!”潘汝范说道。

   他的课堂很严格:做完练习写总结,没人能坐最后一排

  “有趣”是吴明晖的一贯风格,但同时他也是个“严格”的老师。像《程序设计》之类的课程通常是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他要求学生在实践课之前就把练习册上的习题做好,因为等到课上再着手编程,往往只能完成一部分,没有效率,学习效果难以显现。“要培养他们在脱离计算机的环境下编程,再通过上机来检验。”计算学院有一套自编的课程系统,学生通过此平台来提交作业,系统还会自动打分。“编程是很严谨的,程序运行结果少一个空格都会被判为零分。”所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学会总结归纳十分必要,因此吴明晖要求学生在每个练习完成后都要写总结。

  此外,为了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吴明晖还有一个法宝。“因为通常是小班化教学,我会要求学生全都坐到教室前面。”他认为更近距离地讲课能使学生更充分地融入。有同学爆料,在他的课上没学生“能”坐到最后一排,因为这些同学都会被他“抓”到第一排去。

   他的课程很实用:把项目带入课堂,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从读研时期起,吴明晖就与科研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今站上三尺讲台,他也把项目带进课堂,以科研促进教学,不仅讲述自己的心得,也带领学生走进科研的世界。现在社会上对项目研发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很多计算机系的学生毕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项目,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更好地掌握技能。

  在当前研发的杭州地铁票务自动售检和清分系统的科研队伍中,就有他学生的身影。“这个项目系统的编程比以往学校中的练习更繁琐,需要更加耐心细致,在此过程中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也让我们获得了莫大的自信心。”“真荣幸能参与这个大项目,这让我真正了解了社会需要,并朝这个方向努力。”参与项目的同学提及这段经历都颇有感触。

  教书十余载,吴明晖参与打造了浙江省独立学院第一门省级精品课程《程序设计》,参与编写的教材还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并纳入“十一五”规划教材;在科研方面他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并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曾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此次获评浙江省第四届高校教坛新秀,标志着这颗新星已冉冉升起。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