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故事 - 引路人 - 正文

引路人

在教书育人之路上踏歌前行
发布时间:2011-06-01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教学质量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人才培养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中心工作,在学院大踏步走向创建“高水平新型大学”之路上,怎少得了教师们的辛勤付出?为了培养“三型”人才,为了学院“创特色,上水平”的发展目标,他们不断拓展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科研水平,为推进学院的国际化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孜孜探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带着教师的光荣使命,他们将心血化为知识与爱的雨露洒向每一位学生。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生机盎然之季,10名教师荣获学院第一届教学优秀奖,他们分别是王鸣阁、朱建安、吴放、吴央芳、吴明华、张健康、周选昌、范晓清、宣贵达、龚惠香,在探索教书育人之路上,踏歌前行。

   朱建安:用激情演绎“商海风云”

  “激情”用来形容商学院教师朱建安上课时的风采再合适不过了。“讲完课嗓子总会哑。”他笑着表示会力争让最后一排的同学都能听见自己的声音。

  激情之外,朱建安同样关注课程本身。他认为掌握有效的知识要点才是学习课程的关键。所以,他的课上不会有花边新闻,而是靠各占百分之五十的板书和PPT讲述经济学,“玩转”经济学。在教授《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时,他以每位学生的月生活费为例,用风趣生动的语言讲述个人消费决策,使大家对微观经济中个体消费选择的奥义感同身受。而在《宏观经济学》课上,他又带领大家从全球眼光出发,通过对变量的关注,畅游宏观经济世界,把握宏观经济理论。此外,他还要求学生们多多关注国内外经济新闻报道,增加专业背景知识。“让每个学生都喜欢经济学”——这是朱建安始终追求的。

   吴明华:真心地投入,只为了学生

  “好好读书”,如此平实的一句话,却是吴明华副教授最想对他的学生说的一句话。

   “数学是一环扣一环,有些跟不上的同学,我十分担心,他们想学,但中间却缺少了一环,想听都听不懂了。而这缺少的一环正是同学们平时缺课,不能脚踏实地把心思放在学习上造成的。”吴明华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心里时时刻刻装着,脑海里分分秒秒想着的全是自己的学生和他们的学习。因此,吴明华总是想尽办法研究教学,希望能帮助同学、激励同学不断地进步。他认为当一名成功的教师,最重要的是“投入”。真心地投入,认真地研究教学,精心备课,才能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他是板书派,好做笔记,上课也生动。”“他讲课速度适中,有自己的独特的例题和授课方式,尽量让大家都听得懂。”“他和学生很亲,下课会跟同学们一起交流,还总为成绩不好的同学担心。”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

   张健康:走国际化道路,促会展专业发展

  传媒学院教师张健康目前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大学(简称UNO)进行高级访问学者研究工作。虽身在国外,但他始终心系国内,致力于会展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交流期间,他对美国著名会展院校的会展课程体系作了一定的考察和研究。结合美国模式的会展教育,张健康提出:借鉴美国会展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开放性,结合会展业的综合性开展“大会展教育”办学等教学理念。

  国际化教育是学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张健康认为,城市学院未来的会展教育要在国际化层面上办学,站在国际平台上,关注会展专业前沿资讯,了解领军会展业的先进理念和做法,运用到自身的会展教育中。他还认为学院国际化的核心应该是教师的国际化。 所以除了近几年20余次往返港澳台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之外,他还率队赴德国参加会展考察和培训,通过对德国会展模式的借鉴,在我院建立了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驱动”,不仅锻炼师生,而且获得教学案例和改进教材,推进在会展教育中教师和教材瓶颈的解决。这种模式的教育改革,在国内会展教育中成为了一面旗帜。   

   周选昌:教学,需要投入热心

  “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热心,才能把事情做好。”信电学院教师周选昌一直坚持将“热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每学期初,他总会事先了解教学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因为理工科的课程内容连贯性强,前后联系紧密,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上课内容,周选昌用板书罗列知识点,教学进度也相应地有快有慢。对于重点知识,他会放慢速度,有时还会用类比的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此外,他还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社会上最前沿的学科技术和产品,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周选昌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要严把质量关,更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量满足学生对教学提出的要求。

   范晓清:创业教育不是计划外的课程

  作为创业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范晓清致力于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她认为,创业教育应该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意思维、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创业离不开实践”,范晓清说,从2004年“创业人才孵化班”的创建,到2008年全面铺开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再到创业教育学院设立,经过几年的发展,学院创业基地已经成为了一个面向全院、学科交叉、合作开放、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全真模拟型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更多的产生一种模拟功能,形成一种实践孵化氛围,使得学生通过模拟环境在各方面提升自己,能够更好地走向社会,减少失败的概率,而这也是创业教育的功能所在。”

  作为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导师”,在进行创业指导时,范晓清始终贴近社会,注重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一段成功的创业经历让她积累了很多切身的经验和感受,感悟、敏锐度都有所提升,让她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创业过程中更加需要注意什么,项目的优势在哪里,所能预见到的结果是什么,并结合创业实际进行创业人才培养。

   宣贵达: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演绎精彩

  在宣贵达眼里,讲台就是舞台,要圆满完成一幕演出,教师的责任心是必须的。上台前台词(备课)要背充分背认真,台上(讲课)要精神饱满,吐词清晰。教师更要善于观察观众(学生)的反应,从而来调整剧情的发展(扩展或重复内容)。因此,宣贵达不喜欢只站在讲台上点着ppt讲课,他会走到学生身边,从他们的神态和动作中获取信息。看到学生有疑惑,他会重复多讲几遍,直到学生听懂为止。理论课的部分内容难免枯燥乏味,这时他就会用手势、提问等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宣老师外表严肃,内心却百分百细心。课堂上他对每个知识点都讲解得细致全面,最大程度地保证同学们能够掌握。对于同学的疑问,他更是认真仔细地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获益良多。”他的学生这样评价道。

相关链接: 龚惠香 引导学生迈向健康的人生之路   

                      吴     放  做学生兴趣的引导者

                      王鸣阁  用欣赏的眼光去注视学生

                     吴央芳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