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发布时间:2005-10-31 信息来源:城院宣传办

童晓明 黄秀华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事关国家振兴、社会稳定和学校发展。本文在分析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净增58万人,增幅为20.71%。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2000年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的待业人数为30万人左右,2003年超过52万人,2004年则增至69万人。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浙江大学2002、2003和2004届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6.35%、96.51%和96.86%,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始终名列前茅。本文拟结合浙江大学近几年来的就业工作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和有关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分析
1.高等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和近几年的连续扩招,人才存量迅速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的人力资源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
2.我国当前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局面。例如,2003年,城镇新增劳动力近1000万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近1150万人,农村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待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原来一直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进行了持续的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大减少。这些都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紧张态势。
3.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不少高校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最终使得专业人才的产出和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例如,1997年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全国高校在校生共有590万人,1032所高校中有488所设置会计专业,此类专业的在校生达59万人之多。这使得会计专业毕业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而在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中,多数高职生和专科生仍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加重了一般就业压力,而且使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4.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现象。据调查,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和创新精神不足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问题。表现为择业时过分强调自我实现,把个人爱好兴趣放第一位;期望值过高,过分追求舒服实惠,过于注重工作岗位、生活环境和待遇条件等。
但是,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实际状况看,我国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少得可怜。目前,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15%左右,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4.7%,高层次人才稀缺,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说大学生无业可就,而是说他们的初次就业时间拖延,初次就业率降低、预期收入与现实收入之间存在差距,以及一些大学生有业不就,不愿意进入通常是较低学历人员进入的工作领域。
以浙江大学为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读研和出国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就业主要集中在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北京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表1)。但2005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往年严峻,其中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毕业生绝大多数希望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就业,竞争愈加激烈;二是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和待遇条件不如往年,不少毕业生选择考研、出国留学或等待就业机会。
表1:浙江大学近3年毕业生就业流向按地区统计表
单位
地区 人 数 比 例
2002届 2003届 2004届 2002届 2003届 2004届
总人数 6714 6676 6492 100% 100% 100%
考研、出国 1744 2092 2443 25.97% 31.34% 37.63%
浙江省 3508 3783 3053 52.25% 56.67% 47.03%
上海市 300 227 311 4.47% 3.40% 4.79%
江苏省 135 111 97 2.01% 1.66% 1.49%
广东省 174 202 253 2.59% 3.03% 3.90%
北京市 110 84 85 1.64% 1.26% 1.31%
其他省市 743 177 250 12.07% 2.64% 3.85%
二、与时俱进,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1.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
首先,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阶段,各项事业急需大批人才。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业是民生之本,如果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就业,老百姓巨大的教育投资就得不到回报,其望子成龙的愿望也无法实现。这直接关系到高校扩招成果的巩固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千方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讲政治、顾大局的重要体现。
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高校毕业生在社会就业群体中,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影响力大,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多管齐下,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
一方面,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提供更多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岗位。政策体系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政府要在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多方面提供更多支持与保护,进一步完善政策框架和制度机制。事实上,一系列就业保护性措施已经出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到西部就业户口可留在原籍、学籍可在原校保留两年,等等。
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创新服务工作机制。浙江大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相应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实施“行政一把手工程”,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中心,将就业工作列入学科和学院考核体系,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在规范就业管理和日常就业指导、咨询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邀请著名企、事业用人单位来校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和报告,并提前一年左右着手向用人单位征集需求信息,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努力抢占就业市场先机。2004年,学校共组织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和报告60多场,收到针对2004届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信息48000多条,平均供需比为1:4.5。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的合格毕业生应该能就业、创业,并创造出多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高校必须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越有竞争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就越好,学校的发展就更快。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必须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发展观。
其次,要科学定位,进一步加大学科、专业改造力度。要抓紧高等教育结构上的调整,增强适应社会需要和科技发展潮流的紧迫感,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第三,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并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实践能力、社会适应性、创造性和独立性。要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基础宽厚、一专多能的优势,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等大环境中的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毕业、就业和创业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大学生必须拓新就业观念,积极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要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从就业到创业,既是中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也是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联系起来,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把个人的才干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洪流之中。第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择业过程中,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避免选择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高标准的职业选择不仅要对社会职业含义有高度的认识,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职业指示和技能。只有把对职业的社会认识、道德认识与职业的能力、兴趣结合在一起,才可能使职业价值指向远大的目标,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高尚的择业动机。因此,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放下“天子骄子”的优越心态,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去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


主要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2.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4
3. 刘燕斌.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0
4. 王绍玉.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趋向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5. 高慧.上海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2.1
6. 李小鲁、叶梓效.毕业生就业概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童晓明/浙江大学
黄秀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