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独立学院学生择业心态的调查与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05-10-31 信息来源:城院宣传办

刘爱萍 王晓莹

摘要: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已经成为学校、家长及社会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评价一个学校的声誉和地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指标,了解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引导学生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 竞争力 求职 大众化就业

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运而生,自99年以来,在短短几年里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各类独立学院300多所,承担了三分之一本科生的培养任务,为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有关部门指出,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选择”。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已经成为学校、家长及社会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评价一个学校的声誉和地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指标,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了解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引导学生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对浙江某独立学院2004届的计算机、信息、土木工程、管理、新闻、英语、法学七类专业417名学生就其择业的意向、行业选择等问题进行一次不计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17份,回收359份,回收率86%,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 问卷调查结果
(一)毕业后“考研”为首选
根据我们的调查毕业后选择考研占42%,选择出国占25%,马上就业的仅占33%。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目前就业形势紧张,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当地重点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簿弱,,毕业生希望通过继续升造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二是考虑今后自身的发展,学生认为硕士学位不可缺少。
(二) 就业单位选择“外企”的人数过半
学生最向往的职业依次是外企占60%、私企占23%、党政机关占12%。学生改变了以往党政机关作为首选的状况,而把外企和私企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表明学生已看到了外企、私企在用人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民营经济日益壮大的形势,高薪收入也是学生选择的出发点和重要原因。就业更趋于以经济利益以及个人发展作为主要因素来考虑,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最突出的特点。
(三)择业标准最主要是“单位有发展前途”
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受其择业标准的支配,为了了解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我们选择了10项指标,每位被调查者可以选择其择业考虑最多的4项,并根据优先考虑的先后次序,按档次由高到低分别排列。调查结果表明在选择单位的标准上,学生依次把“单位有发展前途”、“单位目标与理想长远”、“单位管理制度完善”、“单位内部关系和谐”列前四位。近几年企业倒闭与职工下岗增多,对此大学生有所认识,体现在他们对就业单位发展前景的认识,只有工作单位有发展前景,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四)求职成功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实践能力”
在求职成功的决定因素选择“社会实践能力”占57%,认为是“社会关系” 占22%,认为是“学院的知名度”占11%。表明学生更注重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与现在用人单位的所需人才要求比较吻合,大部分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不怨天忧人,认为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表明现在的学生也比较重视并善于利用人际关系这个社会资源,走就业的捷径之路。
(五)择业可能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个人素质(包括成绩)不够全面”
在择业可能面临的最大困难选择中“个人素质(包括成绩)不够全面”占47%,认为是“社会的不良风气”占36%。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增强获得理想工作机会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就业仍存在靠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现象,学生也认识并感受到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以及用人制度的不完善的现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多带来的是人才的竞争和流动。只有通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六)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
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占54%,认为“形势一般”占35%,在对待就业形势的选择上表现出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背景下学生对就业开始具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学生从原来的“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精英就业转向大众化就业。据统计仅去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超过300万,如果按初次就业率70%来计算,今年仍将近100万的大学生就业存在缺口,就整个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太乐观。
(七) 近40%学生对就业存在着一定的“缺乏自信心”
对就业是否有信心的调查中,“有信心”占57%,“缺乏自信心”占41%。虽然对就业充满信心占多数学生,但也要看到近40%学生存在一定的缺乏自信心,可见这些在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缺少社会经验,没有吃过苦、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表现出对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上进行择业竞争时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
二、对策分析
通过对某独立学院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查,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已逐步深入到大学生的心中,但他们也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一些消极影响,在某些程度上对自身缺乏信心。同时如一些大学生把“单位有发展前途”与“外企”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一方面会使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对工作单位要求、挑剔过多,落入就业期望过高的误区,另一方面可能会使大学生不顾个人的专业、兴趣去追求经济效益好的单位,这两方面都会给大学生顺利择业和就业后个人作用的发挥造成障碍。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择业心态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学校和大学生这两个主体出发,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学校应通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及教育水准,尽量减少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独立学院更要比重点院校注重在从宽口径和动态性等方面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早定预案,适时制订出前瞻性的专业培养方案,要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更新知识内容,使毕业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管理能力能够跟上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瞬息万变的人才市场上适销对路,提高竞争力。
(二)树立 “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就业工作理念,做到人人都来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上下互动、专兼结合、内外并举”的就业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就业指导虽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但可以协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减少空岗时间,提高人才资源的培养效率。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贯串在整个大学阶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化,以及就业市场观念和模式的创新,学校更要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加强择业技巧指导、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主动开发未来市场等,努力开拓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要教育学生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目的,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要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允许大学毕业生在不失尊严的情况下寻找任何地方的工作,不能再以精英教育时代的传统就业观念来对待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使自己的思想从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自己的视野扩展到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各种层次、各种所有制和各个地域的用人单位上,以踏实的态度,勤奋务实的精神开拓自己的事业,大胆主动地在社会的大天地里找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要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首先学校应开展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确自我定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确审视自己的情况,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是求职择业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科学地认识自我,准确地评价自我,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敢于竞争,不怕挫折,相信自己,自信而不自负,相信自己具备能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择业中遇到挫折能够以比较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处顺境而不傲,居逆境而不气馁,自面现实,积极进取,百折不饶,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寻求目标。
(五)掌握政策,主动出击。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所以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很有必要及时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准确找准自己的定位,主动出击,少走歪路,这样更容易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
(六)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石。掌握知识是学生的天职,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基本要素,但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更要向“应用型、创新型”的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目标建立在个人优势上,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塑造自我,全面发展,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增强就业中的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注意培养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刘爱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王晓莹:浙江大学医学院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