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中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工委体教中心员工许如军在网球场打网球时突然倒地,后经抢救无效,在医院逝世。
事发当时,南校区东网球场附近有不少师生。护理专业的六七名师生与随后赶来的校医接力帮忙救人,直到救护车的到来。
12点多,许如军被送往市二医院,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斯荣喜随后赶到了医院。当天下午,学院院长吴健召集各部门开展紧急会议,商讨许如军同志的后事。傍晚,党委副书记刘玉勇和工会主席楼益松到医院慰问家属。
之后几天,组织人事部和工会两次和其家属商讨许如军后事事宜,学工委积极配合家属,安排许如军安徽老家亲属的住宿,办好后事。工会做好亲属慰问工作,广大师生自发开展献爱心募捐活动。据悉,学工委,教职工篮球协会、网球协会、乐跑协会等均自发捐款。
学院充分尊重家属意见,于11月30日在杭州殡仪馆为许如军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玉勇参加了告别仪式,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敬献了花圈。
许如军,中共党员,2007年正式进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体教中心工作。在学院的十余年,他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积极肯干,服务热情周到,深受广大师生员工的好评,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许师傅”。
在刚过去不久的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中,许师傅一直活跃在服务的第一线。从筹备到开赛的四个月来,许师傅基本以校为家,监督、配合施工进程,接收、摆放所有器材,布置、管理内外场地。他常常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这份辛苦与负责,不少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事发当天下午,新闻1602的吴聪懿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暑假当学生运动会志愿者的时候,我和另一位志愿者被派去采访竞赛处的许师傅。
“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见一面,我需要采访一下您。”
“就现在吧,我中饭就不吃了,等你采访完我再去吃。”
匆匆跑到体育馆(以下简称老体),发现许师傅已经坐那儿等我们俩了。“饼干蛋糕吃一点吧,都中午了别饿着了。”他从身后掏出一个大铁盒子,里面装满了平日里攒的散装糕点和硬糖。“吃呀,别客气,要喝水也和我说啊。”老体挺闷热,只有一台吊扇在吱吱作响,但是许师傅在接受我们提问的时候丝毫没有抱怨,反而一直重复:“虽然辛苦点,但是为城市学院服务,我感到很幸福。”
采访完,许师傅又拉着我们去操场体验了烈日下工作的感受。给他拍照时,他像个孩子似的说:“这个角度会好一点……不对不对再来一张。”那个时候的他,充满活力。
在群里听到消息的时候,心里一阵紧,许师傅是我学新闻专业以来最先接触到的单独采访对象,也是让我在这个暑假最心生敬佩的人。
天堂有好吃的糕点和凉爽的冷气,许师傅,走好,您终于不用那么辛苦了。
网球场,承载着太多关乎许师傅的回忆。在这里,他与人打球,教人打球,最后,倒在了这片最爱的网球场上。行政管理1402的刘泓志同学和许师傅一样酷爱网球,他亲眼见证了许师傅的离去……
许师傅被送上急救车时,我就在旁边。我心里特别难受,很担心他,特别希望医护人员能把他给抢救回来……可是现实却总是那么残酷。
许师傅可以说是我在城院最亲近的人之一,在学校里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见面。每次见面他总会很亲切地叫我名字,然后聊一些关于工作和网球之类的话题,给人的感觉非常亲切。
在他去世前一天我们还打了网球,他和我说周六有教职工网球比赛,谁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打网球了。
许师傅打网球非常厉害,这让我想到《天龙八部》里少林寺的扫地僧。我经常和他开玩笑说:他就是我们学校的“扫地僧”。
从大一到大四,许师傅在网球上给了我很多帮助。大一刚刚接触网球,我还不怎么会打,很多时候都是许师傅来球场陪我练球,他常说:“打赢了我就可以进校队了。”在他的帮助下,我的球技进步得很快,不久就如愿进入了校队。之后我们常常在球场上打球,直到他去世前一天。
在球场上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他多么在乎输赢、争强好胜的性格,而是那一双温暖亲切的手。每次打完球,不论输赢,他都会来到网前和我握手。这是真正的握手,我可以感受到他手心的温度。许师傅的手真糙啊!这是繁忙的工作带给他的。有时候,我会去搭把手,帮他减轻一点负担。
学校开运动会那几天,没见他来球场打球,后来碰见他了,问他怎么不来打球啊。他说:“运动会太忙太累了,没时间和精力打球了。”我说等我实习发工资了请他吃火锅,他很高兴。可是工资还没发下来,火锅也还没吃,他却先离开了。想到这里,心里特别酸楚,特别遗憾。
愿许师傅能在另一个地方继续开心地打球。
逝者长眠,当初的一幕幕就像一个个泡影,勾起生者的丝丝回忆。
对于自动化1601的付兴同学来说,许师傅的逝世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感伤。他不自觉地回忆起他与许师傅相处的点滴。
与许师傅第一次相遇是在我大一的时候向他借排球,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做事很麻利。
后来与许师傅接触是在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的时候。当时我要去老体育馆搬水,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虽然很忙,但是仍然热情地为我提供帮助。问我需不需要手推车,需不需要其他帮助等等,还特别关心作为学运会志愿者的我们,为我们送水,说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们也不容易。”
许师傅的热情与善解人意一直感染着我。在之后的接触中,我直接对许师傅表达出自己的敬意:“认识许师傅,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老体学生会纳新中,我负责与许师傅的对接,许师傅当时对我说:“你就去弄好了,规矩你都知道,我就放心交给你了。”许师傅的放手不是一种推脱,而是对我们学生的信任。他依旧陪着我们到事情结束,这份责任心让我感动。
最后一次与许师傅见面是事发前一天晚上。那晚跑步时打的招呼也许就是命中注定的告别,那晚的擦肩而过正如许师傅在我人生道路上的碰面一样。生命如此脆弱,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却如此伟大。我只是许师傅人生中的一个过客,但他却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那么多的美好记忆。
医学院龚子福老师与许师傅之间的相处,恰似与自己的亲人一般,时刻感受着他的温暖、热情。回想着与许师傅的过往,龚老师停不下来。
我来城市学院7年,带过四次军训,每次许师傅都负责军训物资的发放,总能细心解决服装发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厌其烦地为同学们调换不合适的衣服鞋子,他认真、细致的精神很让人敬佩。
许师傅做的事情很普通,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许师傅这种耐心的程度呢?我经常在学校打球,而许师傅非常热情,他不会介意别人的球技好坏,甚至还会手把手地教对方。每次遇到他,他都会主动和你打招呼,时间允许还会和你寒暄,看到他就能感受到他的热情。
许师傅的热情拉近了他与其他人之间的距离。出事前一天周五,在教一附近遇到许师傅,许师傅关切地问我:“小龚,最近看你气色不太好,好像有点长胖了呀!”我还回答道:“可能是最近锻炼少了吧。”然后许师傅就亲切地提醒我:“你平时需要多锻炼一下,看你有些身体指标都不太好,锻炼对你的身体有好处,改天我再和你过过招打打球。”
出事那天刚刚在学校监考,监考结束十一点左右还去体育馆超市买了一些东西,本来回去的时候是要路过许师傅出事的网球场,但是想起许师傅说的要多运动,就从西面走,刚刚到家就得知了许师傅出事的消息,那一整天的心情都非常差。
从认识许师傅,到许师傅带我打球,再到每次见面的寒暄以及前一天偶遇的经历,脑海中一直重现着这些场景。话题十分沉重,但人已经走了,希望通过这一件事情,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生命的无常与宝贵,好好活着。
2009届信电专业校友徐力对许师傅的离世深表痛心。曾担任网球队随队裁判的他和许师傅颇有渊源。正在深圳出差的徐力非常遗憾不能来参加许师傅的遗体告别仪式,但是他的心却时时刻刻想念着许师傅。
觉得消息看错了,许师傅经常会打篮球、排球、网球,身体很健康的。我真的不敢相信他会出这样的事,所以第一时间向应老师求证,结果……
大一进入田径队,和许师傅的交集比较多,一般只要回学校都会和许师傅碰面,打打网球,在老体找不到许师傅就去网球场。最后一次见到许师傅是在上半年,当时也是在网球场上碰见许师傅的。
许师傅经常与学生接触也十分关心学生的情况。他对毕业的学生也记得十分清楚。毕业八年,难得回校。每每返校,遇到门卫拦车,总会说一句:找体育馆许师傅。然后顺利被放行。我很长时间没回学校了,听别人说,许师傅还会问他们:“老徐为什么那么久没来了?”这些话让我很感动,现在它们就像一枚催泪弹。
生活中的感动很少源于轰轰烈烈的大事,一句温暖的寒暄,亲切的问候,最朴实、最发自内心的东西才是感人至深的,这也是许师傅生前给身边人带来的一次次温暖。
生者的悼念是对逝者的思念,更是对逝者人生价值的肯定,许师傅的离开我们无法挽留,但他的真诚恳切却深深地烙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温暖着内心深处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