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袁奇翔谈行业变革时代下的全媒体记者养成
发布时间:2016-12-05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媒体行业遭遇百年变革,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传统媒体行业的生态环境和基本格局,如何在大变革中勇立时代潮头,引领舆论先声?12月2日晚,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06届校友、知名记者袁奇翔,给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全媒体中心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行业变革时代下的全媒体记者养成》的讲座。

讲座伊始,袁奇翔播放了马云在第三届互联网大会上演讲的音频,并随机抽取了三位同学做两分钟的现场报道。对于同学们做的报道,袁奇翔一一做了点评,并表示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对于连线报道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时效的要求越来越高。“做记者不是单纯地将采访对象的话记录下来,而是要抓住重点,将他想传达的话语用精炼的语言告诉大家。”

通过女排夺冠连线音频和女排夺冠完整报道的对比,袁奇翔展示了连线报道与一般报道的不同。“做好连线,第一要对采访对象的基本信息了解透彻,第二要注意在现场观察到的细节,第三控制情绪的表达,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正确观点的引导。”他认为,真正好的现场报道不是靠后期加工的,要求记者在报道时状态和精神都高度集中,不允许出一点差错。

四年前的伦敦奥运会,袁奇翔也作为记者参与报道,但是那个时候大家对他的能力还存在质疑。袁奇翔抓住了这个机遇,向大家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于是才有后来一系列的大任务。“做记者其实也是一项体力活”,袁奇翔透露,自己在里约奥运会的20多天时间里,每天都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辛苦程度不言而喻。这对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而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里约奥运会的媒体传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做记者,如果能让受访者把你当成亲人,就基本上成功了。”袁奇翔透露了孙杨在里约奥运会400米自由泳失利后拒不接受采访却对着一个记者哭的细节。“我和孙杨私交不错,我生日的时候孙杨给我发了红包”,袁奇翔笑着说,“昨天孙杨生日,我把红包还给他了。”做记者这一行,采访关系非常重要,能否采访出独到的细节与故事直接影响稿子的质量。

媒体大变革时代如何应对?袁奇翔以澎拜新闻为例说明了媒体融合的大趋势。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内容好,才是王道。”袁奇翔表示,新媒体只是一个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好的内容才能吸引受众。而内容是人生产的,拥有丰富的传播知识、传播经验,充分掌握传播规律的媒体人方能生产好的内容,这也是众多经验丰富的传统媒体人受新媒体欢迎的原因。同时,媒体人转型还要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变,适应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与手段。对学生而言,应该尽量掌握不同媒体的特性,学会多方面的技能,方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媒体人,从容应对这个变革的时代。

袁奇翔也对在场的全媒体中心的学生记者表达了殷切的希望,他指出,任何一次采访都是学习的过程,任何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仅如此,看书、看剧都能学到东西,所以请大家不要把眼光局限于书本上的教条,而应该广泛涉猎。”

最后,袁奇翔就具体的采访技巧等问题与在场同学积极互动,耐心地为大家解答疑惑。


人物名片

袁奇翔,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2006届校友,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之声采访部副主任,2011年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从业十年始终坚守新闻一线,参与了G20峰会、全国两会、汶川地震、奥运会、世界杯、世博会、国庆60周年阅兵等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报道。连续三届奥运会,被中央台抽调加入前方报道组,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评最佳记者,2015年获评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