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课堂,即与传授理论知识的传统课堂不一样的课堂,它更加放松、更加丰富、更加广阔……融入了老师独特的的教育特色,打破了原本固定的教学形式,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上不好的课只有不够有吸引力的课堂”,那到底“非典型”课堂是如何以其特有的魅力征服着更多的学生,叫板传统教学模式,一步步成长壮大在城院的蓝天下的?本次小编将带你们走进几个ZUCC的课堂,感受典型之外的趣味无穷。
亲涉广播电视,方知金老深浅
“你们哪位同学是绍兴人?可有去过周恩来故居?想当年我跟着中央台去跟摄……”连问两句,一个神似老式说书人的开头,片刻就将学生们的目光聚拢过来。这个喜欢在课堂上穿插亲身故事的老师就是传媒分院副院长金月成,而最能将这个风格发扬光大的课程,莫过于由他主讲的《广播电视精品赏析》。
“金老师资历深厚,也不拘于课本知识,最喜欢听他实习那会的小故事,不但亲切也能学到不少知识。”在课后,一位提前选修该课程的大二同学如是说道,“前些天老师还请来了他的好友——中国广电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冷冶夫为我们讲课,简直高大上啊!”
金月成的课堂氛围严谨又开放。乍一看似乎觉得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广播电视精品赏析》是一门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综合分析为核心并从中得出经验教训从而为我们今后所用的传媒特色课程。老师需要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解理论知识,引导我们分析成片技巧,其过程极为严谨。“细节决定成败,哪怕是领导一句话的剪裁也是存有门道的。多一句是累赘,少一句是敷衍。”金月成常说,传媒人严谨认真是时刻都要牢记的。但,即便课堂严谨如斯,同学们依旧觉得十分有趣。“人家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金老师是一张纸条引发的群扑。”说起金月成老师以自己实习时期举的跟摄案例,同学们都津津乐道:老师那年少不更事,跟着领导就前往周恩来故居跟摄。此时正逢中央领导现场讲话各方肃静,他一个灵感出现强忍不住就默默摸进了口袋想要拿出纸笔赶紧记录。谁想才不过动作一秒就突然被两个特警按倒在地以枪指头!“我当时真是吓坏了!”金月成一边说一边做着夸张的擦汗动作。“结果误会一场,人家以为我要掏枪呢!”如此言语,引得在坐同学都忍俊不禁,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在活跃而生动的课堂氛围中,同学们的思维就比较开放,也容易将自己的观点毫无保留地大声说出来。这不但体现在点评电视节目的各抒己见上,还表现在出谋划策的百家争鸣上。
似乎并不满足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金月成的课堂上还特意请来了他身在北京的好友——冷冶夫。冷冶夫不但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还是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其深厚的学识和经历让一场“微电影创作走向”评点课成功升级成了一场热门的讲座,教室里座无虚席。
同学们大多的学识都来自于课本和老师,课本是死的,但老师是活的。课本所局限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应该由老师来弥补。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倘若学生暂时不能躬行,那么老师就有责任将自己的躬行成果分享给大家。金月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枯燥数据下的妙趣横生
枯燥的数据、无聊的统计、复杂的公式,被贴上这些标签的《应用统计》课程注定了只听名字它不可能受到学生的喜爱。但商学院胡卫中老师却用自成一套的课堂特色把无聊无趣的应用统计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应用统计确实略显枯燥,但正在慢慢变得有趣。”这是胡卫中对这门课的看法,应用统计采用实验课理论课交叉结合的方式,每周两次的课程一次安排在教室讲理论,一次安排在机房上机做实验,而做好实验的前提就是搞懂理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认真听课了,做实验的时候还温习巩固了理论课的知识。“现在为了提高学生学好应用统计的热情,学习内容越来越偏重于软件操作了,枯燥性大大减少了。”胡卫中介绍说。
“应用统计教学是围绕课程大作业展开,老师指导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经历并完成商业调查统计过程细节,来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胡卫中布置了分组作业,要求每组完成主题数据的调查,包括视频、问卷调查、调查报告和成果展示四大部分。考虑到对主题的规定会限制学生的发挥,胡卫中并没给定主题而是允许学生可以自选主题。“单纯的数据调查并不能让学生觉得好玩,所以我布置了视频和问卷调查,也算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胡卫中布置的视频是商院近年来热门的焦点小组访谈形式的录制,通过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人的交流让学生充分融入其中感受到所选话题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去进行数据调查。
“虽然我希望做一些较专业的题目,但事实上选题还是取决于同学的兴趣,应用统计课余做数据调查、课上成果展示的教学模式已经好几年了,学生选出来的主题五花八门的。像这次的马航失踪就是社会热点,大家都在关注。”事实上,除了马航失踪,还有一些很好玩的主题,比如大学生生活满意程度调查、大学生恋爱观、学霸和学渣的区别等有趣的主题。在这些五花八门主题的背后,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应用统计的魅力和数据统计的成就感。
哲学的另一片天空
如何上好马克思主义课,如何提升这门抽象的理论课对学生的教学作用,是许多马克思老师考虑的问题,而法学院张鑫炎老师的课,以有趣的形式深受同学的欢迎。
张鑫炎将课程成绩的30%投在学生的案例分析上,通过学生小组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件的分析,总结其中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及哲学理论。在一些小组的ppt展示中,有讨论最近的马航这一沉重话题的,有展示人们在过去与现在的观念对比的,也有学生讲述与专业相关的医疗纠纷。在展示与分析中,同学们借助于热点话题,交流着其中所体现出的马克思哲学思想。
而对于案例分析的考评,则是由12人组成的学生评审团按照内容、课件制作、表达、团队四个方面进行分项评分。
“让学生参与到评分中既能降低教师独断的权威性,也能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也是学习枯燥理论课程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我希望用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鑫炎说。那么为什么是12个人的评审团呢? 张鑫炎介绍说,自己是受到了电影《十二怒汉》的启发,在电影中十二人评审团对于真理和正义的不懈坚持使得案件最终获得公正的审判。他期望借助于“十二”这个看似“吉利”的数字,12位同学组成的评审团也能够用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当天小组做出公正的排序和评价。而且,个人在团体中所产生的意见的交锋和对自身位置的把握,也需要12位同学自己去体会。这12人是从3个班级中,每个班级随机选择4位同学,让每个人都有一次机会去体验。
“将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让分数评价更为公开透明,学生能够明确知道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多少平时分数。”张鑫炎说。
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课的刻板印象,往往是无趣的理论,空洞的哲学观,书本也是除了文字还是文字,插图都奢求不来。但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却是每个学生不得不去面对的课程。张鑫炎却用不同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了哲学的另外一面,给了我们一个帅气的课堂印象和不一样的哲学天空。
沟通礼仪——为专业人生添砖加瓦
短信、电话、网络……逐渐扎根学生的生活,面对面的交流便不再占据主要的位置,大多数学生对于很多细节上的问题不注重、不修饰、甚至不曾知晓,导致了他们在正式步入社会时的不知所措,疏于言行。所以,在学校时更多地去和别人面对面地交流、慢慢改正沟通交流的小细节,能够更好展现自己,可以为以后的人生添砖加瓦。《护理人际沟通与礼仪》就是这样一门课。
“话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一个良好的形象会给你们自己带来很多……”学期过半,课上的内容也从沟通过渡到了礼仪方面,这不我们的陈竞萌——萌萌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述。相比男生简单而单一的站姿和坐姿,女生的要求就相对繁杂些了。平行式、“V”形式、丁字式,即使是最简单的三种脚姿,但配上相应手势和其他一些细碎的要求,那些课堂上从不曾这样要求自己的同学们站不到许久就感到不适应了。即使只是一时的尝试也让众多爱美的女生体会到了和平时没有约束时的差别,没想到一个微小的细节竟可以让一个人在气质上发生如此之大的改变。
至于坐姿,完全颠覆了所有同学原本的认知。萌萌老师对于每一点都是仔细的亲自做着示范:从左侧一方呈一定角度入座、臀部只能占据座位的2/3左右、坐时两个膝盖要并拢、脚尖不能翘向上方、离座时要示意……随意中透着优雅的动作总是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去模仿,同学们尝试着学习老师的动作,还无奈地自嘲自己几乎没有一点符合标准的坐姿,这个课堂里总是会充斥这一种随意的闹腾感。
在第一次从学姐那里听说“沟通与礼仪”这门课的同学,总会有一种别专业同学无法理解的无奈,护理系的课程虽算不上最烦、最难,却也是需要付出许多精力。而对于从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的同学,觉着这应该对于专业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或许从课名上看,除了在前面缀加了“护理”两个字之外,好像和专业本身并没有多大的联系,但它可以培养护理系的同学如何去和患者更好地沟通,减轻如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当然,对于护理系的同学来说,还能在这门课上培养她们自身的语言能力、有助于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塑造全新的沟通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可以让那些原本内向、在一些方面有所欠缺的同学在性格、胆量等各方面都有所改变。
“其实,上过课以后,尤其是实验课,觉得对于我们自己本身而言帮助还是挺大的。至少一些以前没有注意的细节现在都有去慢慢的改正了。”很多事都是在慢慢深入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了解的,沟通礼仪课总能让同学们渐渐放下原本轻视的态度,用堪比对待专业课的姿态去学习,并且更早一步地将其应用在生活中了。
阳光下的口语课堂
Nathan Robert Epley是外语学院的外教之一,“温柔、亲切、幽默风趣”是上过Nathan的口语课的学生对老师的一致评价。每次口语课开始前,同学们总有这样一个期待,这次Nathan会不会带我们出去玩呢?
“这节课不需要用到电脑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Nathan高兴地对同学们说。那天的阳光把南校操场的草坪烘烤的热乎乎的,Nathan带着大家来到了操场边上,席地盘腿围坐下着。在那里,Nathan开始了他的课程。那次课堂任务是写课堂展示方案。就像许多同学边听音乐边做作业一样,边晒着太阳边思考写作,是一件能够拓宽思路的事情。在这样一个自由的课堂上,Nathan可以随便坐在一位学生的旁边去,帮他们修改内容,交流用哪些方法去对作品内容进行提升,互动的方便和课堂的自由,不仅能够更好滴帮助学生学习,还能培养师生间和善的感情。哪有学生们不爱这样的课,这样的老师?
不仅如此,碰上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带学生去楼下绕一圈,在走的过程中和每个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这种有趣的形式中让来让同学们放松下来,进行毫无拘束的交流,起到非常好的锻炼口语的作用。“要是天气好的日子其他课程也能在户外教学多好,上Nathan的户外课太享受了,这才是营造舒适的课堂环境的秒方。”一位同学感慨道。
就算是在教室上课,Nathan的课也会有许多吸引人的课堂形式,有一次,同学们被分成不同的小组,一个小组代表一个角色拥有不同的特征,然后每个小组依据“自己”的特征、优势到讲台上对Jane同学进行求婚并接受Jane的询问。而在课间的时候,Nathan就会放一些舒缓清新的英文歌曲或者一些很酷的视频来给大家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