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有着这样一位老师:她谈吐儒雅又不失风趣,遵从“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与学生们友好地“打成一片”;她的教学思想独树一帜,课堂内容生动有趣、教育形式新颖独特,得到了学生及同事极大的肯定;她更有着很高的学术造诣、精辟的文化见解,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knowledgeable(博学的)”的印象;她就是从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殷小琴老师。
殷小琴,外语分院教师,先后主持或主参省部级和地厅级课题多项,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获得过“杭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并于2013年被确立为杭州市教学名师培养对象。
亦师亦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同于“我说,你听”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殷小琴在课堂上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在listening(听力)课上,她会播放一些经典的英文电影或记录片,要求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予以记录,最后以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们交流观影的心得。她觉得,这样的提问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利于自己从中得到反馈。有时候,她还会以朋友间闲聊的方式与学生们探讨问题,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谈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时,殷小琴非常谦逊地说,“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跟学生确立了非常好的关系,但是我会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做,我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关心学生的所需,但不会一味地迎合他们。所谓‘亦师亦友’,作为‘师’,适当的引导还是需要的,作为‘友’,就是要真诚地对待他们,为他们着想。我相信我的学生应该会理解我的用意。”
殷小琴认为教育教学是值得她一生追随和探索的事业。在她看来,大道至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当今的教育工作中依然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如果自己有一桶水,我要做的是指给学生前面有一条河、一条江、甚至是一片海洋。教学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到达那片江河海域的过程。这样,当我的学生需要多少水,他们就可以取多少水。”殷小琴亦十分欣赏王财贵教授的说法,不希望自己成为那种“自己有一桶水,只舀给学生一瓢水”的老师。她认为英语这个学科和其他所有的学科一样,承载着培养人的社会责任的重任。人应该考虑体力、智力、情绪和伦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应该有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她始终认为英语教学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几个单词,几个短语,或者是几个句子就够了。更重要地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英语学习需要remembering(记忆)——understanding(理解)——applying(运用)这样的基础。但是仅仅是这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analyzing(分析),evaluating(评价),最终达到creating(创新)的能力。
殷小琴努力地将这样的理念应用与教育教学之中。在英语论文写作中,她更注重过程教学,以蜻蜓点水的方式给学生们加以引导,但给多的是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她更希望的是学生们自己掌握英语论文写作的流程,学会写一大类文章,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篇文章。“很多时候,殷老师都不会直接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她只是给我们指定一个方向,并让我们自己去探讨问题,她时常告诫我们,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我们需要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一位学生如是说。
拥有文化上的自信——认识自己,才能走向世界
外语学习不应该仅仅是掌握一门技能,文化的潜移默化也是绕不开的话题。“外语学习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也帮助世界了解我们,促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但是,外语学习者需要加强本土文化的学习,中国文化始终是我们的文化归属。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归属,失去了自己的根基,我们将找不到自己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位置,导致‘浮慕西学’。 只有了解本土文化,认识自己,才能走向世界。这是认识其他文化和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前提。”
如今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越来越多,而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国人却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殷小琴看来,这正体现了国人的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源于对自己的不了解。“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我们国人(包括我们学生)却对我们的文化缺乏学习热情。每逢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时候,我们学生都会组织各种派对,能够就这些节日的来龙去脉侃侃而谈,但是问及中国的清明节、端午节等等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的时候,就缺少了应有的认识。这种现状令人遗憾。”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们对本土文化的重视,殷小琴在她的课堂中也会穿插一些文化元素。有时候,她会让学生们用英语介绍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而加强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她也会用英语讲述一些中国的文化趣事,以提高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此外她还时常在课堂上强调本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殷老师时常对我们说,对于语言学习而言,拥有文化上的自信非常重要,因为学习英语并不是要用英语国家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而是为了了解别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因此不能缺失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要以一种尊重的、宽容的、理解的视野去看待别人。”她的学生对此表示了认同,“殷老师让我明白了,中国文化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如果失去对它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中外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也就无从谈起。”
学习要正本清源——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功利心也波及到了大学校园。图书馆中,考研书籍及四六级辅导书往往最受欢迎,而经典文化著作却无人问津,殷小琴对这一现象表示了理解,她说:“这种功利也不能全怪学生们,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有些学生已经把考试当作学习的动力或目的,这延伸出的逻辑就变成了:没有考试就无需学习。因此,‘学生’也就不再是学生,而成了实至名归的‘考生’。我们都知道,考试仅仅是检测学习的效果的途径之一,不应该成为学习的目的。如果我们本末倒置,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但她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学生们根深蒂固的看法。
在英语课上,殷小琴时常建议同学们多看一些英语原版的著作及一些有深度有思想的评论。她说:“阅读并不意味着全面接受,而是要批判性地阅读,才会产生自己的思想,有了思想才会产生表达的需要;同时注意积累准确的语言表达,有了这些积累才使表达成为可能。”她的学生对此表示十分理解: “我从殷老师的话中听出了她的良苦用心,她更多的是希望我们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考试所需的知识要点。”
此外,殷小琴还建议同学们沉下心来阅读一些经典,她十分赞同梁晓声对阅读的看法:“读书使人安定,拿手机阅读和拿一本书看,同样的一小时,阅读的状态和阅读的时光是不同的,它会影响人的心性,有长期阅读习惯的人就是会不一样,读书可以带给你片刻时光的静好,也会成为基因,传给下一代。”殷小琴觉得,时代和社会需要经典阅读的滋养,我们需要经典阅读带来的平静和深刻,也需要以阅读经典来平复那颗功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