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晚,浙江大学段树民院士应邀出席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第八届“硕本交流节”闭幕式,并就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做专题报告,为交流节划上圆满的句号。
段树民 从自然界的三大奇迹,宇宙、生命和脑讲起,他指出,“脑”被列为“近125年来20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之一,脑作为一种思维器官,对于人类、对于社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颅相学到脑功能的解剖定位,段教授侃侃而谈,详尽地分析了人类的左脑和右脑之间的区别。有的人左脑发达,那么他在语言、数字、逻辑推理等方面比较擅长;有的人右脑发达,那么他的才能更多地表现在空间、想象、音乐艺术领域。段教授也谈到了一些生物学的证据,比如有名的青蛙实验,以此为依托制造出了福特电池,以及1936年动作电位的离子通道学说的建立,都对现代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段教授还介绍了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通信的特异性接头)如何工作以及突触方面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他提到了一个著名的“蛙心灌流”实验,由此把两大派别(电传递和化学物质变化)的争论做了一个明确、科学的解释。病灶周围处于激活状态的胶质细胞可以有效地反应一些东西,比如聪明的老鼠它的胶质细胞比例比较高,同样在对人的实验中,爱因斯坦脑部切片也显示了他的胶质细胞比同龄老人的比例要高。
段教授表示,神经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的重要理论人之一克里克提出著名的双螺旋结构很值得关注。克里克在提出了双螺旋结构之后,就把注意力转向了神经科学领域,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经典且影响深远的理论,比如“还原论”。段教授也着重阐述了克里克的人脑功能连接理论和光应用于神经科学理论,光可以用来作为选择性调控的工具,它可以以精确的脉冲形式施加于神经细胞。
同时,神经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段教授强调,在中国现在的“未富先老”的国情之下,神经科学对于解决大批的脑中风患者的出现以及老年脑疾病等问题,更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另外,神经科学也广泛应用于艾滋病人、性别认知障碍、青少年网络成瘾等多个研究方面,这都是鲜为人知的。
神经经济学是决策的行为机制,它可以综合运用神经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与人们的“幸福感”息息相关。段教授表示,幸福是用来感觉的,要想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神经科学的应用性之重要就不言而喻了。
主题报告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之后,段教授跟几位学生进行了细致的交流,段教授认真而严谨的回答博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段教授最后强调,科研需要的是兴趣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大学生都要有科研意识,都应该接触并参与科学研究,这将是收益终身的精神财富。
人物名片:
段树民,1957年生,安徽蒙城人。神经生物学家,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1982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1985年在南通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1年在日本九州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2009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所长,2010年起任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07年获上海市第十届科技精英,2008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Journal Neurophysiology》、《Glia》、《Hippocampus》、《Neurobiology Disease》国际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在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突触发育和功能等研究领域做出系统的创新工作,在Science、Nature Cell Biology,Neuron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受到国际同行重视,促进了神经胶质细胞研究领域的发展。研究成果入选为2003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2006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