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大学课堂,一曲难忘
发布时间:2012-12-24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最近,学院2012年“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进行得如火如荼,评选结果亦已经揭晓,但十位老师的名额又怎能将城院的好老师“一网打尽”?近日,学生记者们开展了一个以“我最喜爱的课堂”为主题的调查,深入学生心目中较具典型意义的优秀课堂,择取一二铺陈描述,让莘莘学子可以感受到“钟鼓齐鸣”的城院课堂一景。同时,也希望给更多的老师一点启发,聆听一下同学的心声,他们究竟欢迎怎样的课堂,又对什么样的上课方式略有微词。

  清和淡远古琴音

  ——我喜爱的课堂之《外国文学》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一首美妙的琴曲应是情之所至的,然后才可禁邪正心。如古琴,其音清和淡远,悠悠奏来净化人心,就像房岑老师的《外国文学》一课,她的娓娓叙述营造了诗意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无限的启迪。

  虽然传授的是外国文学,房岑却并不像外国人那样特别激情奔放,她的课堂甚至给人一种在上中国古典文学课的错觉,一如她那温婉恬静的笑容,低回婉转的语调,端庄雅致的姿态。而她的授课方式也因此沾染了浓厚的诗情画意,所以即便知识点略显晦涩,很多同学仍旧被课堂深深打动。

  课堂内容的呈现以老师的叙述为主,PPT和视频为辅,期间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作业以及学生发言。或许这些呈现方式虽无特别之处,但其精心设置的内容却独具诗意,使那些外国的神话、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同学们就曾在课堂上了解过中世纪神圣的带着浓郁迷幻色彩的宗教文学,体悟过破旧立新的带着世俗讽刺意味的城市文学,领略过忠君护教的行侠知礼的骑士文学;也感受了意大利诗人但丁纯洁热烈却充满深切悲哀的爱情故事,意会了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艰苦卓绝坎坷多舛的人生旅程,欣赏了作家莎士比亚惊为天人的创作天赋和伟大隽永的艺术创作。

  房岑也曾通过一段久远的话剧视频来丰富同学们对于莎士比亚的认识。墨绿色的窗帘拉上,教室暗下来,师生们一起静静欣赏那段话剧视频,课堂一片安和宁静,仿佛看到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在这个课堂里悄然复苏。时间策马奔腾,扬起历史的尘埃,而同学们跟着房岑穿越一个个迷雾窥测那些逝去的情境,好像耳畔也回响起清和淡远的古琴音,牵引着大家的思绪静静地徜徉。

  琴音袅袅,不绝如缕。在讲课的过程中房岑常常结合进自己的旅行经历和生活趣闻。一张张定格的照片记录了她一段段震撼人心的旅程,同学们看着照片聆听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听她徐徐诉说罗马竞技场给她带来的心灵冲击,泰姬陵让她感受到的民族文化。讲得多了,她的心得也慢慢衍生出来了——学《外国文学》其实大有裨益,就像以后出去旅行,总不至于到一个名胜古迹却一头雾水吧。尤其是女生,在课中提高自身的气质修养,可以受益终生。当你认真听完课,听完这曲古琴音,或许真的会发现思想的高度在提升。

  此外同学们也能在讲课过程中偶尔见识到她略带俏皮的“插科打诨”,譬如讲到关于德国的内容房岑便随意说了德国人对很多事情都要求严苛,尤其是时间观念上,倘若定在12点13分的婚礼则必须在此时举行,少一分多一分都不行,但是为什么要有13分就不得而知了,大概真的要表现他们的精准吧。她说就是这样的严苛让她的德国朋友始终适应不了中国的生活,因为打碎了一个杯子的德国人就非要找个一模一样的。灵动的讲述方式常常让同学们听后会心一笑。

  房岑的课堂往往在90分钟之后延续着。因为她常推荐同学们去观看各类影片,分享她喜欢的那些具有厚重文学色彩和历史痕迹的电影。有的影片和书本内容挂钩,但是却毫不枯燥,《特洛伊》、《角斗士》、《俄狄浦斯王》等等,无一不是经典,而她则希望借此巩固书本内容,同时也开拓大家的视野,去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充实自己的内心。而后在下一节课上同学们就看过的影片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许粗浅也许有失偏颇,但每一次都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思想的进步。

  点评:在城院,房岑的《外国文学》课奏着清和淡雅的古琴音,以其课堂独有的诗意魅力,一次次净化着同学们的心灵。

   三尺讲台笔落铿锵

  —— 我喜爱的课堂之《大学物理》

  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为人师者的真谛,这是一曲属于站在教育前沿战士们的雄歌,明月可鉴我烛心,一代又一代教师们在这三尺讲台上挥洒他们的年华与汗水,正是这无数兢兢业业的教育工作者的诲人不倦护佑了国人的心灵。而在城院就有一位深受爱戴的七旬老教师,他的物理课就印证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内涵,他就是诸葛向彬老师。

  诸葛向彬老师的课堂相比于其他年轻老师的课堂略显质朴无华,因为在他几十年的教学中都只使用基本的黑板、粉笔,年逾七旬的他每节课都坚持用板书为学生们讲解物理知识,虽然乍一眼觉得似乎有些“复古风”,但跟随诸葛老师上课就会发现这样的节奏却让人更容易接受物理知识了。相比于其他老师的PPT投影,这样的笔记、这样的思考留给学生的往往更回味悠长。

  诸葛向彬老师从1965年毕业于浙大物理系后就一直留校教学生们物理课,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就斐然,现于我院任教,学生现在用的《工程物理学》一书就是他编写的,所以他对重点要点的把握十分准确。并且他对于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的能力极为重视,上过诸葛老师课的人都会发现他布置的作业很少,但选择的题目却特别有典型性。

  “身体力行”一词用在诸葛向彬老师身上尤为恰当,他正如一位慈爱的爷爷一般对学生投入着无限期望。至今还记得某节课上,他提到如今的教育产业化现象和看到有学生不用功时心痛落寞的神情,以及当学生与他交流学科上问题时他脸上浮现的笑容。

  理工科类的课程不同其他,需要投入一位教师太多太多的心血,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其往往缺乏多彩演绎的方式,面对日渐格式化的教学模式,学生们能感受到诸葛向彬老师积极改革的态度。他也会在讲解知识时说说联想到的所见所闻以及生活趣事,让人直接颠覆了第一眼时认定的“学究”形象,每当下课休息他都不忘问问学生们有没有听懂,满脸慈祥的笑容,或许对于这样的一位教师,同学们更愿意称他为“诸葛爷爷”。

  点评:拥有永远年轻的心态,正是这样亦师亦友的老人也能够唤起学生在对枯燥知识的热爱,其实,喜爱的课堂真的不需要多炫彩夺目。

  激情洋溢架子鼓

  ——我喜爱的激情课堂

  滚奏,压奏,直扣式敲击,变化多端的敲击和均匀急促的节奏在鼓手忙中有细的击打中直击人心。踩镲、吊镲、高音镲错落有序。伦巴、桑巴、恰恰每一股节奏都从发梢到脚趾,打通郁结的血脉,加快血液的流速,扩张每一个毛孔,激活每一条神经。架子鼓响起的课堂,幽默、乐趣、哄笑、热情洋溢,学生的每一次俯仰,每一次拍掌,每一次的忍俊不禁,每一次的拍案叫绝都将课堂点燃,将气氛炒热。

  《大学英语》 

  “哦吧,江南style……”在张佳的英语课上,大屏幕赫然出现了当今大热的神曲——《江南style》。张佳当然不是在英语课上让大家唱韩语歌,在大屏幕出现的其实是江南style的舞蹈教程,一个男生正站在屏幕前跟着教程兴致昂扬地跳起山寨骑马舞。台下一片激情洋溢,有的学生直接笑趴在桌上,眼睛却直直地望着台上,怕漏掉任何“笑点”。还有同学在边上蠢蠢欲动,为台上的好友加油喝彩整个身子都快坐到桌子上了。甚至有同学干脆拿起手机三秒钟调到摄像功能录下这一刻……前仰、后俯、东歪西倒,叫好、喝彩,激情洋溢,怎一个“热”字了得。

  此前的一节课上,张佳将全班分组选定六个颇具争议的体育巨星,包括科比、老虎伍兹、飞鱼菲尔普斯、拳王阿里。这几个体育明星都是全民偶像又都饱受苛责、深陷丑闻。“每一组选择一个人扮演其中一个明星,再选两个组员作为辩护律师,我们来开个新闻发布会,注意是英文哦,最后我们票选最不受欢迎的明星,其扮演者会受到惩罚哦”。熟悉张佳的课都明白,她的惩罚绝对不会轻松,于是同学们立刻打起精神投入到找资料、写演讲词的工作中去。由于只能用英语,所有组员都在挖空心思将自己的英语运用到最好。只见“老虎伍兹”上台时眼睛低垂,声音低落甚至哽咽似已深深悔悟,可是在座同学却都被其逗笑了,硬是强忍不住而最终变成哄堂大笑,“老虎伍兹”很懊恼,频频中断演讲要求全场肃静,其正经的样子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笑声。最后,“老虎伍兹”被票选为最不受欢迎的明星。

  课堂的节奏,或急或缓,或深或浅,或清新或浓郁,都牢牢撞击进每个学生心中。除了大热的“江南style”,张佳还会在课堂上分享许多有趣的英语视频,给同学们或增长见闻或是锻炼听力。谷歌人员的工作状况,钓鱼岛事件的国际视角,海外“周立波”的脱口秀……精彩有趣又经过刻意筛选的视频驱散了瞌睡虫让大家的注意力牢牢定格在讲台。视频的穿插只是开始,英语学习阅读的重要性亦是不言自明,张佳总是会细心挑拣适合大家的英语书,在课堂上细心介绍,如纸条书籍《天使仍在人间》,她还找了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在课堂呈现。张佳还会和同学们用英语分享自己的留学经历。有次在课堂上为了鼓励同学们能够自觉地把握机会,她告诉大家自己在国外找工作的经历。“那其实只是一次偶然地到图书馆借书,我根本不知道那里有招老师。可是我看到了,我主动地去和他们交流了,结果我得到了这个机会。所以大家一定要主动,包括在课堂发言等等。Come on guys, you will never know what will happen!”

  点评:英语课经常被安排在第一二节的早课,难免会有同学饥肠辘辘、睡眼惺忪,一节课除了老师仿佛讲台下都鸦雀无声。可张佳的课堂却很少出现这种现象,她如架子鼓手般巧妙安排每一次堂,用心选择每一次的搭配方式,用自己的温暖热情点燃大家的求知欲。

  《宏观经济学》

  朱建安老师的宏观经济学就是一出经济版“百家讲坛”。在他的课上,可以听到他以特有的幽默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述诸多涉及历史、政治等的经济故事,而且还经常会给大家放自己剪辑的视频。

  如讲到通货膨胀的危害时,朱老师先带着大家回顾了1945年蒋介石和毛泽东签订的《双十协定》,讲到南征北战,一直谈到了蒋介石为了剿灭共产党而军费浩繁、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并播放了《建国大业》中蒋经国为了挽救通货膨胀到上海稳定物价的片段,于是,听完历史,看完视频,同学们都对通货膨胀这一名词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

  朱老师说自己3个小时的课要用30个小时准备,每一个课堂故事的时间都力求精确到日,这都考自己课前有心准备,一点点收集。学生看的视频,也都是他亲手剪辑的。

  《广播电视学》

  徐娴老师是导演系出生,所以她经常会把自己的表演功力用在课上。比如在介绍广播的及时性的原因时,她提到了广播现在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有很多忠实听众也是线人,尤其是出租车司机。谈到司机们对杭州91.8《我的汽车有话说》主持人的于虎的喜爱,她当即演上了,模仿司机大叔,标准的普通话瞬间变成了具有杭州风味的普通话,纤细的声音瞬间也变成了司机大叔般的粗犷。“哎哟,姑娘啊,我告诉你啊!今天我看到于虎了!!!于虎啊,于虎是好人哪,真的哪,这人真是太好了呀!!”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大家都笑出了声。就在大家沉浸其中时,徐娴又恢复了原先的声音,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所以你看这个司机要是掌握了什么线索他怎么可能不告诉91.8啊!是不?”

  作为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的徐娴还经常会在课中穿插许多自己旅游的经历,拓宽大家的眼界。她一直告诉大家,人生有很多的可能性,你的眼界越宽,你的心就越包容。她鼓励大家在年轻的时候多去旅行。上她的课,仿佛就是给自己一次心灵的旅行,在放松中不知不觉收获很多。

    点评:教师知识面广,可以学科间渗透,进行课外延伸,或引用一些典故,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杂音

  —— “''“我不喜欢怎样的课堂

  如果将上课比作听音乐会,那么完美的音乐可遇不可求,其中总会夹杂几个音符让人觉得略有不妥,有欠和谐。

  同学们普遍反映他们不喜欢过于呆板的课堂,大多数同学都很喜欢愉悦幽默能带动课堂气氛的老师,死气沉沉的课堂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也不益于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以文科类的语法与修辞为例,这门课有较多专业术语,老师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却不能形象生动地解释,即使是有心学好的同学也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理科类以物理课为例,很多老师往往选择将结论和公式告诉学生,忽略了对物理学家们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的讲解。

  子曰:过犹不及。形式呆板沉闷的课堂固然不受欢迎,但太过缭乱的花样也不免模糊了重点。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而言他们刚刚脱离板书时代,老师的课堂形式过于多样(比如说总是放PPT,放音频)并且依赖这些形式,忽视了向同学阐释原理,这让很多刚入门的大一学生很不适应,况且一味的放PPT让大家连笔记都做不过来。很多同学表示,“PPT播放过快,很多知识点匆匆带过,不能及时掌握”。同学们把这样的老师形容为“不会讲课的老师”,因此老师更要把握课程内容和展示形式之间的一个度。

  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而言,很多同学已经开始尝试着规划自己的未来。对于专业要求尤其高的医学和建筑专业的学生而言,老师的专业程度至关重要。有些老师上课总是会跑题,而将宝贵的课堂时间花在琐事上面,这可能会让高年级的同学觉得很不安。

  以某门被大部分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理工类基础课为例,学生认为其课堂无吸引力,具体体现在无创意,无互动,无趣味。

  无创意,也许对于有大量知识点需要记忆的一门理工类基础课而言,创意并不值得在课堂上推崇,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望会因为老师只对着课本或者PPT照章宣读而慢慢减弱,从而对这门学科渐渐失去兴趣。很多学生更愿意听到老师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来丰富课堂。学生并不会喜欢一个和自学只存在是否有声音这一差别的课堂。

  无互动,每次大课有三节课,老师不会有任何引导式的问题抛给大家,只会问大家这道题答案是什么,这个概念是什么,学生变得像机器一样,老师和学生几乎没有互动,平平淡淡,枯燥无味。学生不会喜欢这样一个只会灌输的课堂。

  无趣味,学生对老师课堂的不理解加上无沟通的结果,使得师生之间很陌生,存在难以磨灭的距离感,只有无味的讲课与烦闷的听课之间的联系。老师似乎不在乎学生是否喜欢他的课,讲课模式丝毫看不出有精心准备、设计过的痕迹。老师死板生硬地上完三节课,学生却呆呆地苦闷地听完三节课。学生不会喜欢一个复读机似的课堂。

  大学是个多样化的小社会,而课堂是每个学生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当我们在选择自己最喜爱的课堂,吐槽自己不喜欢的课堂之时,也应该思考自己如何和老师更好地合作,不成为老师课堂上不和谐的那个杂音。优美动人的课堂之歌的奏响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