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创意设计师,从这里扬帆起航
发布时间:2012-12-13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创意分院2011年暑期天堂伞“创新设计营”工作现场一瞥

    近日从德国传来消息,中国杭州天堂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共同开发的“竹语”系列两个产品获得IF奖。能获得这个被欧洲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国际设计大奖,杭州市政府和业界自然兴高采烈。殊不知,这里头还有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创意分院)的一份功劳。因为获奖产品的原型诞生在创意分院工业设计系暑期“创新设计营”一个建院不到五年的二级设计学院何以能问鼎国际顶尖设计大奖?记者带着好奇来到位于城市学院北校区文三教学楼的创意分院,探访师生,寻求答案。

  镜头一 “创意教育”培育创新精神

    创意分院建院初期,院长陈振濂审时度势,纵观古今中外艺术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创意教育、以赛促学、纵向工作室”三大办学理念,并设计出“以创意教育为特色、以设计艺术为平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模式,为日后实现“特色化教学,复合式培养”,打造“创新求变,一专多能”的未来设计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精神的塑造、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这两点更为关键。在创意分院,有超过一半的课程学分都是实践学分,真正做到了课程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分院构建了科学合理的6+3+2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6个基础课程模块+3个方向模块+2个设计实践模块,每个模块都有重点及特色课程的建设,并由此形成系列化的针对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全面推进创新型课程教育。

    “当我看到自己设计和包装的丝巾真正摆在面前的时候,真是开心地说不出话来了,真想拿着这个在同学面前好好得瑟得瑟!”这是一个学生在包装课教学反馈表上写下的话。在上这堂包装课之前,老师特地组织了学生去丝绸博物馆调研,并参观了上海原研哉设计展,在之后的设计过程中,还不断指导学生该如何设计得更人性化、更美观等。为了能让学生根据产品特性来进行更好的包装,还要求从丝巾的图案制作、LOGO设计到产品的装帧包装全都以学生的创意为主,并自己动手设计完成。另外,还特地与校外公司合作,把每个学生设计都变成实体,实现了课堂成果向产品的初步转化。类似于这样的课堂改革尝试还有很多,不仅仅让课堂生动活泼了起来,也让课程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镜头二 “纵向工作室”实现团队合作

  记者采访期间,遇到了在美国BPI中国区第三届照明设计学生竞赛中获第一名的陈超校友。“我的实践就是从实验室(工作室)开始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可以优先接触到社会上的项目,这样的亲身实践,可以更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落实。”陈超表示。

    创意分院采用横向年级制与纵向工作室制结合的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即在原有的横向年级制基础上,加入纵向工作室制所体现的创新教育思路,给学生提供纵向三个年级互相交流学习的场所。在导师的带领下,将大学前三个年级纵向编班,采取高年级管理低年级的方式,引入校外实践项目,参加各类比赛。这样做,使低年级学生拓宽视野,帮助他们尽快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同时,锻炼高年级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与团队领导能力。

    目前创意分院共有22个纵向工作室,供500多名学生进入学习。大四学生姜金格说:“工作室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尤其是在大一,那时候大家刚进大学,也没分专业。而在工作室学习,在老师以及学长的带领下,我们率先了解了专业内容,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我就是设计师”,这是分院为学生学习专业确立的全新定位。同时增设“个性化”工作室,以学生个人设计理念为主导构建,打造属于学生自己的作品,并将校外创业项目引入工作室,充分将灵动的创意思想和扎实的创业技能相结合,打造学生喜欢并能积极参与的工作室氛围。使得学生在专业背景下,创新思维更广泛,综合整合能力更强,又通过复合交叉的方式,显现其创新能力,凸显在合作及学科交叉方面的优势。

  镜头三 “主题式,情景式”展示教学成果

    陈振濂倡导的“主题式、情景式”设计与展示是创意分院毕业设计的一大亮点。这种跨学科跨界毕业设计作品展示方式的改革,深化了设计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使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无论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是设计能力都得到质的飞跃。

    首先是分院之间、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如创意分院的教师会带着优秀的设计构图和设计理念到信电分院做展示、讲解,以吸引对此有兴趣的信电分院的学生,促成分院间的教学设计结合。而工业设计方向与信电分院信息电子设计专业之间的交叉合作,在抓住主心骨的同时进行积极地交流、合作,摆脱单学科设计的单薄感,让设计内容更为丰富,也更加具备实用性。这样一种教学自主、取长补短的思路,将设计与技术相结合,能够让双方学生都找准自己的方向,将自己所学的东西完美地进行结合,最终将纸上设计变为实体。

  情境式毕业设计作品展示方式则打破传统“一人一摊”的展示形式,以大主题的形式,整合艺术设计专业三个方向,进行综合性设计,同时在展示中得到体现。如2010年杭州恒庐美术馆的毕业设计展,吸引了《钱江晚报》等媒体对情境式的毕业设计展的报道,肯定了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主题式、情景式、交叉式的毕业设计改革方式,同时还有多家企业对毕业生作品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从侧面反映了以设计创新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

    同时,围绕着设计创新教育,创意分院还特别打造了“五位一体”管理机制,即项目驱动、团队合作、成果展现、学分管理、体系整合,将理论与实践环节有效整合,在毕业设计展览之前,不仅仅学生在行动,各个指导老师、分院管理层都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搭建复合式展览平台,协调三个专业展览事宜,牵头校外各类设计创意公司对成果进行转化,将学生的作品制作成实体,使得学生作品在搬上展览台的同时也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社会平台。经过逐步的积累、摸索,在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不仅通过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实现教学目标,并且通过外力的积极引入,推动了教育教学整体规范化发展。

     镜头四 “创新设计营”历练专业功底

    除了校内工作室、创新毕业设计展览,创意分院还搭建了“多层次多渠道、复合交叉、开放融合”的设计创新教育实践体系,积极开设校内外、境外实践基地活动。在校内,分院设立了“创意设计营”平台(Workshop),锻炼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产学研用。每年举办的百德嘉卫浴设备创新设计营和今年首次与荷兰设计师联办的“杭州隐藏的亮点”(Hangzhou Hidden Highlights) 设计工作营等,均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同时,分院还鼓励同学走出校园,参加大学生科研、学科竞赛、创意设计营等各类实践活动,每年暑期还组织主题团队赴新加坡和香港高校进行设计专题的交流,让学生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赛出成绩,展现自我。

    2010年以来,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三个专业的学生均在各自领域获得国际国内业界高端奖项。如获得2012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奖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2010、2011连续两年获得美国BPI中国区照明设计学生竞赛金奖;2010年获“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第六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优秀奖1项;杭州市科普动漫设计大赛二等奖;市属高校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等。2011台北世界设计大会,10名师生带着作品参加了“新生代设计工作营展”,并一举获得五个奖项。

    “特色化教学,复合式培养”——正是这样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推动着创意分院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既有创新精神又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优秀学子。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相信会有更多优秀学子不断涌现。

    创意设计师,从这里扬帆起航。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