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徐萍平,她的育人之道、她的企业孵化班曾都是我们报道的亮点;这回,趁着她荣获学院“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的机会,让我们换个角度,去洗耳恭听她对当代女性的看法,去看看她是如何处理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女性,要有独立的人格记者进门见到的,还是她那招牌式的微笑,如同这天的阳光,暖人心窝。坐下,一杯热茶----对于学生,她总是如此热情。
她说,对于如何做“新时代女性”,她有过深入的思考。快乐、努力、梦想、知识,确实是现代女性所该具备的。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不仅给女性带来了机会,更是对她们提出新的考验与挑战。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她们的生活重心不再只是家庭,而是有了更多个人发展的空间,有了与男人一样广泛的生活圈子。而这一切,如果还是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去适应的话,那么真的只是自欺欺人,结果是极其可悲的。
徐萍平说,生活要求女人去学习更多知识,要求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她完全相信“知识能改变气质”这一观点。在记者看来,她自身就是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她谈吐文雅,待人真诚,身边的人都愿意亲近她;她博学多才,善于研究,工作的困难都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她教书尽力,育人有方,在学生里极受欢迎……对于大家的肯定,徐萍平谦虚地表示,她只是一直告诉并要求自己,女人,要体现自我价值,就一定要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独立的人格包括很多种,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物质上,那就是要有自己的职业,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徐萍平不赞成女人做“全职太太”,因为这会让女人在不知不觉中与社会脱节。现在经济发展不单只是迅速,更可以用飞速来形容。与社会的脱节,意味着在思想、文化上与整个人类的发展产生代沟。所以,女人有需要、也有必要多与社会接触。精神上,首先要建立自信心,不轻言放弃;再者,就该有憧憬、有梦想,并为此努力争取,追求与男人精神上的平等。
女性,自有快乐之道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不管是与同学还是同事相处,徐萍平给人的感觉就是乐观、开朗,永远是微笑着的。而她也毫豪不掩示地说自己真的感到很快乐。
徐萍平说,让她快乐的事有很多:自己学生取得好的成就,她感到快乐;自己在专业、教学研究上取得成果,她感到快乐;工作上的表现得到领导和学生的肯定,她感到快乐;孩子在学校表现出色,她感到快乐;父母丈夫、兄弟姐妹大家相处得和和睦睦,她感到快乐;甚至周围的亲人、朋友生活过得好,她也会感到快乐……
如何保持这种快乐的心境,如何让自己总是笑口常开,徐萍平自称有自己的“快乐秘诀”。
“多一点给予,多一点付出,一定会有快乐的回报。”在物质上她要求不高。在她看来,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就可以了。与过去的日子相比,现在真的可以称作天堂,所以她感到满足;与山区贫困地区的人比,这里不但是吃饱穿暖,还可以追求吃好穿好,所以她感到幸福。她说,人要知足常乐,不要老想着索取,多一点给予,多一点付出,得到的可能是更多的快乐。
“先苦后乐,快乐自在其中。”她坦言,自己乐观的性格可能与成长经历有关。小时候,遇上文化大革命,在物质上和政治上都有过一段艰苦的日子。也正是这段“艰苦岁月”,培养了她吃苦耐劳、坚强勇敢、乐观开朗的性格。现在遇到困难,她大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豁达心胸;大有“不把它拿下誓不罢休”的毅力。她总是说,这点困难比起以前的那段日子真的不算什么了。也许就是这样,在别人看来棘手的问题,到她手里就轻松解决了。
女性,可以家庭、事业两兼顾在徐萍平的观念里,一位出色的女人完全可以做到家庭、事业两兼顾,两不误。
在家,徐萍平是一位体贴的妻子,优秀的母亲。对于丈夫的工作,她总是给予最大的支持。丈夫取得成就,她为其高兴;遇到挫折,她给予鼓励;不小心失败,她真诚安慰。对儿子的教育,她有自己的理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她说,一个人的成功,高智商仅仅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道德品质。成绩差仅是个“次品”,而道德品质差就是一个“危险品”。她关注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生活、学习上习惯,习惯养成了,学习成绩自然好。
在工作上,徐萍平是很多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专业知识扎实不必多说,她更有一套全新而行之有效的育人理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外,更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在彼此沟通的时候抓住机会,时刻以自己的经验与经历,教他们一些人生哲学或做人的道理。她说,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虽然会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但是这样的交谈能让她获得不少教学的灵感,也从中得到学生对自己教学情况的反馈。如果学生能在这些交谈中领悟到些课本外的生活道理的话,那么更是一种额外的收获了。这时,师生双方都会感到一种无上的快乐。
为家庭她不辞辛苦,为事业她不断努力。对亲人她默默付出,对学生她毫无保留,对朋友她热情友善。徐萍平就是这样认真、实在地经营着生活,经营着人生。(学生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