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故事 - 引路人 - 正文

引路人

我是怎么当大学毕业班班主任的
发布时间:2009-09-07 信息来源:传媒学院
    编者按:2008年下半年以来,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浙大城市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051班38位应届毕业生,在短期内却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就业率。他们当中有多位同学在全国、全省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有6位同学被美国纽约大学、英国利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外名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这一切离不开班主任的关怀和引导。今年7月,班主任王艳在传媒学院学年工作总结大会上,介绍了自己的工作体会。以下是她的体会文章。 

    曾经不止一次在媒体上看到过关于“大学是否还要班主任”的讨论。有观点认为,大学生是二十来岁的成年人了,应该有控制自我行为的能力,没有必要再像中小学那样设置专门班主任。但我觉得大学班主任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以至于它的价值未受到足够重视。如果说,中学班主任更多的是学业上的督促,那么,大学班主任应该侧重在专业方面的引导。孩子们离家进入大学校园,身边很需要有一位老师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给予正确而及时的引导。实践证明,大学班主任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必要。因为它对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经常告诉班上同学要及早规划,“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有大四的同学来问:“我要不要考研,我该到哪里毕业实习,我要不要争取出国读书?”我想说“你现在才来考虑这个问题,太晚了!”我在班会上的观点是,一定要趁早规划,最晚大三就要定下基本目标。因为自己走过学生时代不久,我深信大学里面很多东西是环环相扣的,前一步的定位和努力,就是下一步成功和收获的基石。早在这个班级刚上大二时候,我就建议和支持班委承办下分院的优秀毕业生座谈会。我们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读研的(国内和境外)、考上公务员的、创业的、进入专业对口企业的毕业班同学来与大家座谈。我觉得对于刚刚走过求职和考研关口的同学,其实他们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现身说法与低年级同学分享。事实上,后来班上好几位同学与这些毕业班同学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其实,我们的学生都很聪明,有时候缺少的就是一些提点、机会、渠道。一旦有合适的契机提供,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去把握。

    因材施教,彰显学生个性。我非常赞同学院“合格基础上扬长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我希望学生能够彰显出个性和特长。我多次跟同学说“不要让自己湮没在芸芸众生里面”。在成百上千的求职简历里面,思考一下,属于你的“亮点”在哪里?“特长”让你与众不同,脱颖而出。说句大白话“让单位给一个非招你不可”的理由!如果你一切都很一般,那么,试问单位为什么非招你而不是别人?“特长”需要自己去发掘,以及多年去坚持。因此,我特别鼓励班上同学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只要我了解到的,便会通过各种渠道及时通知给学生。班上申请到英国利兹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研究生的何同学,她的专业成绩不算突出,但我很早就关注到她的外语特长,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均列专业年级第一。她大三开始在学校附近舟山东路上创业开设了一个小咖啡店,自己设计的欧式整体装修,定期举行外语沙龙活动。我知道她的情况和出国深造的志向后,并没有强求她一定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到课程学习上,而是尊重她的兴趣,甚至专门跑去小店鼓励她,帮她的业务发展出谋划策。而她也在其后处理好了创业和学业的关系,商业才干与英语沟通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段创业经历也丰富了她的出国申请材料,她同时也参加了学院暑期赴美国加州大学的短期学习。班上的钟同学,经过激烈的竞争,申请到了北欧最好的瑞典隆德大学研究生。记得她大二时候,学院里面选拔学生去新加坡的大学留学一个学期,但是每个专业只能选拔一到两个人。尽管社会活动能力很强,但她的学业成绩在班里并不算拔尖,因此她也几乎没有去报名尝试的勇气。当我得知她毕业后的理想是出国深造,就给她专门分析支招,希望她能够把握这次机会,一段异国的交换生经历,对于她以后的留学深造适应能力,包括语言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结果,她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凭借出色的英语口语,以及刻苦专研的研究精神,在狮城的交换生经历中收获颇丰。也许,很多时候,同学需要的,也就是那么一些引导和鼓励。

    同样,作为班主任,班上每位考研的同学基本都来与我详细沟通过,甚至好几位是我提议的学校和专业。我觉得考研是除高考外又一次选择,要对自身实力、学校、专业、城市进行一个通盘的策略分析,权衡利弊,眼光要放远。前两年,我们新闻系同一届就有两位同学同时考入上海一所重点大学读研究生,其实她们考上的那个热门专业,这个名校开设并不久,它的竞争激烈程度还不如其他普通学校。今年,我们班级欧阳同学以一分之差没有能够考上广州中山大学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遗憾之余,我也进行了分析,其实我们同学考研的目标,不要集中在京、沪、杭,完全可以更加开阔一些。另外,我个人是不建议同学去读非名校研究生的。如果考研调剂到不理想的学校,不如不读去工作,积累实践经验、经济基础,以后可以再争取在职(或脱产)读名校研究生,或者争取出境去读。

    以科研带动学习和就业。科学研究是在一般性学习基础之上的更进一步提升,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学习。对学生来说,学位论文无疑是学习和研究成果的最后集中体现。近年来,高校对本科生是否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的问题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实际上,我一直认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就业(深造)”,在“导师制”的导师统筹安排下,应该是一个互为紧密关联的链条。我在努力尝试的一种模式是,老师接受企事业单位的一些研究项目(一般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带领学生进入一线实习,从中设计出一些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选题,掌握一手素材,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比较能干、聪明、上进,他得以进入这个单位,尤其是新上的项目团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我们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撰写论文(完成毕业设计作品)过程中,同学的中外相关文献综述,论证提纲,解决方案设计等等,实际就是一个成为这个项目行家的过程。即便没有机会留下,在找相关单位的时候,你就不是一个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届大学生,而是一个有项目经验或者成功作品的职场人。从三年前开始,我就在指导的毕业论文中倡导“双导师制”,要求学生在学位论文中,除了我之外,去尽可能拓展一位来自业界(最好你的实习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来自业界精英的实际指导,这种给予对方留下的勤奋好学的美好印象,无疑对学生的论文质量提高和就业都是有益的。找工作的过程中,虽然有种种我们无可回避的因素,但我一直跟学生强调一点:“明智的单位舍不得拒绝一个能够熟练上手,会做事,能创造效益的人。”
    
    另外,我非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在比赛那种紧张激烈情况下,实际上是对你业务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集中考验,是难得的一笔经历财富。而且,现在一些单位也在瞄准各种竞赛,作为对新人的有效发现途径。记得我们广告系两位平时成绩平平的同学,主要就是通过专业竞赛的获奖成果,一位进入上海某跨国4A著名广告公司,另一位则被香港某著名大学录取为研究生。而且,我也非常鼓励学生多投稿,无论是学术方面,还是创作方面的,尽量不要使得自己的作品成为“抽屉文学”。只有你的作品面世了,你才能够更多地听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在我的多次激励下,我们这个班级同学连续两年获得学院年度大学生科研成果一、二等奖;连续两年蝉联传媒分院年度大学生论文报告会一、二等奖。而且,有两位同学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时候,即向答辩委员会提供了公开发表的论文(毕业论文前期成果)。我们班戚同学毕业后就成功自主创业,她就曾在全国大学生DV创作大赛中获奖,通过竞赛增长了才干。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把每一次的班会,每一次与同学的交流,甚至每一次的短信、邮件沟通,都当成了一次对同学的励志机会。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我的学生!我经常跟他们说:“年轻的时候,尽可能飞得高,也许,这就是你一生中能够无牵无挂飞得最高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班上夏同学拿到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后,马上从外地电话告诉我这个喜讯时的情景,那激动的语言里面饱含着对于未来的憧憬“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王老师,谢谢!是您的鼓励,让我一直坚持下来!”我的眼泪也一下子夺眶而出,记起许久前在办公室,向她描述香港中文大学诗意的沙田山居和中西合璧的新亚书院,鼓励她一定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尝试和努力!做教师的最大幸福,无疑就是看到学生有出息!

    我想,即便是金融危机之年,即便我们班女生占了绝大多数;很多人说,遇到金融危机之年就业,岗位少了,真是倒霉,女生工作难找,就业中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及早规划,志存高远,照样可以快快乐乐就业、创业、深造,展翅翱翔,飞向如花的锦绣前程!

    (注:王艳,2008年获杭州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城市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