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翻开这本书,恐怕还不知道浙江是我国最早出现近代中文报刊的4个省市和地区之一,省会杭州也是全国新闻事业的发达地区。当我们习惯于享用这个城市丰盛的新闻资源时可能并没有想到,从1897年杭州第一份新闻报刊《经世报》诞生至今,杭州新闻事业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
百年风雨,多少沉浮。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也有人说,新闻是一面镜。那么,新闻史就是社会和时代最可鉴的镜子。这一期的文艺红人张梦新教授,从事新闻研究二十多年,用他主编的这本《杭州新闻百年史纲》勾勒出了杭州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全貌,为杭州制了一面特别的镜子。
用历史书写
杭州的别样风情
令人心驰神往的湖光山色,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是众所周知的杭州之美。但杭州有的不只是这番人间天堂的如梦如幻,更有一番历史闪耀着对真理的追求的光辉。如果说与新闻有关的是现实,与新闻史相联的是真相,那么一本厚厚的《杭州新闻百年史纲》,叙述的正是这座城市与风月无关的别样风情。
“杭州是一座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历史名城,有星罗棋布的历史古迹,精彩纷呈的大小博物馆,但如果没有一部刻画杭州新闻发展历史的专著是美中不足的。编这样一本书,就是想要为杭州填补上这个空白。”张梦新教授这样回答缘何编写这本书。
《杭州新闻百年史纲》一书是杭州市大文化产业发展扶持项目之一。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至第九章分别写晚清和民初、五四时期、大革命前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20年、世纪之交等九个时间杭州的新闻事业,第十章写杭州的新闻教育事业。全书内容翔实,并附有大量的珍贵资料和图片。
这本书的14位编撰者中既有学者、教师,又有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界的干部。不同以往同类著作的写作班底构成,让它成为结合学院派学术理念与老报人经验话语理性的叠加共识。
那些封存的史料
如何挖掘?
历史著述,鉴往知来,需要务实求真。对于一本历史著作,找到足够史料,等于成功了一半,同时,一条史料,有时也可以打死一本著作。而新闻的生命是也正是真实。资料的搜集和核实工作成为这本书编撰过程中最重要也最艰难的部分。
从档案馆、博物馆中挖掘,从地方志、典籍中搜索,从前人研究成果中借鉴吸收,以张梦新牵头的编撰组长年累月查档案,查书刊,抢救史料。除了从“故纸堆”中发现,为了寻找更翔实更准确的材料,几年间,张院长带领他的团队奔走于全省各地,图片赛满了硬盘。
为充实资料,编撰组可谓费尽心机。历史的风云,让一些特殊期间新闻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在档案室、地方志等资源中难觅踪影。为了填补这一时期新闻史的空白,编撰组特地举办了一个座谈会,邀请经历过“文革”的老同志参加,从这些老同志的亲口叙述中,结合有限的文献资料,勾勒出了“文革”期间杭州新闻事业的历史图景,为这段历史标上了“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的精彩注释。
写史是为育今人
一滴水珠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朵浪花能显示出时代的精彩。《杭州新闻百年史》记述的虽然是新闻发展历史,但折射出的是杭州百年的历史沧桑和变迁。
作为一名新闻理论研究者,张梦新眼中的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事业实践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回顾百年新闻历史,总结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事业各项举措,是为杭州新闻事业写下一页标记,更重要的是为了推陈出新,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和改革创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激励新闻工作者再创辉煌。”
张梦新亲自撰写的关于杭州新闻教育事业的一章,成为这本新闻史著作的一大特色。现任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的张梦新教授,从教数十年,学生已遍布全省各大主流媒体。“新闻事业与新闻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智力人力供给。”对于培育新闻人,张教授说:“要做一个新闻人不容易。最难也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一个记者的操守,永远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