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信电分院杜鹏英副教授的课堂,只见教室的前半部分座位挤满了人,几乎找不出一个空位。同学们宁可以不方便写字的姿势挤在一起,也不愿坐在教室的后半部分。这令记者产生了兴趣,这位年轻时尚的女老师究竟赋予了课堂怎样的魅力?而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班主任”、“我最喜爱的老师”,并于最近获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第二届“教学优秀奖”,所在的团队指导学生科研、竞赛也屡次获奖,她又是如何做到的?
虚拟教学软件,让课堂动起来
杜鹏英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九个年头,目前主要教授自动控制理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科目。通常认为,工科科目相对枯燥艰深,教师在教学与引导学生方面也相对困难些。对此杜鹏英如何应对?“在我看来,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并处理问题。因为往往老师看来容易的问题,在学生看来并不那么简单。”因此,杜鹏英遵循这样一套教学规律:在教学上先举例,剖析理论,而后运用PPT、视频演示以及虚拟教学软件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理论上的东西更有清晰感,引发学生的兴趣。
虚拟教学软件模拟闹钟也是杜鹏英使用过的法宝之一。在讲述枯燥的、繁复的电路原理图前,杜鹏英将预先设置好的电路图输入到虚拟软件中,在软件的简单处理过后,一个虚拟的闹钟就通过大屏幕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它与平常生活中的闹钟并无二致,一样能准确提供时间,一样能到点发出你喜欢的声音提醒你。这让学生大为惊讶,并激发起了他们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入门也就显得容易多了。
杜鹏英特别强调在教学初期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步入“正轨”。很多工科学生的成绩上不去很大程度是因为基础没打好,而基础没打好正是由于在初期对科目的认知不到位或不感兴趣所致。如果能在一开始便适应新科目的学习,之后的学习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互动交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杜鹏英特别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并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吸收。” 杜鹏英解释说。因此在课堂上她常随机出一些题目并以加课堂学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完成以及回答问题。通过这种商量、沟通而非单一传输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可以更多地与老师互动,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说课,也是杜鹏英课堂的特色之一。课外布置与实际结合的项目,课堂上带着做好的作品,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介绍如何思考、如何设计,并回答老师、同学的提问。这样的高互动性的上课方式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巩固。在一次学生说课的过程中,开始几组的同学上台讲课时只是照读PPT,并不在意下面的反应,经过杜鹏英的适当点评后,后面几组同学们便明白了上课不是单纯讲授知识,更要通过PPT的阐释,授课和联动吸引同学,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此外,制作PPT、搜集资料、主讲,在分工协作过程中也充分调动了每组学生的主动性,提升了他们组织协作的能力。从刚执教时,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到现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侧重学生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杜鹏英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摸索。她笑着说:“父母包办,孩子能力会差一些。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让学生讲课,是为了更好地锻炼他们。”
这种互动性的交流不局限在课时,课间杜鹏英也特别注重和学生的沟通。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她经常会走下讲台,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意见,聊一些共同话题使学生更感亲近。“这样与学生互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时学生不好意思在课上当众提问,当我走下去的时候,学生们往往就能大胆开口提出心中的疑惑。”虽说老师们都鼓励学生多提问,但实际常常事与愿违。而细心的杜鹏英为好面子的学生多开辟了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即使不当众提问也能及时解决心中的疑难。在杜鹏英看来,从教近十年,无论是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还是师生关系的改善方面,与学生的频繁交流沟通都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
成功需要积累,而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杜鹏英今天所取得的荣誉与她从教之初所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每个老师都不是生来就会教书,杜鹏英也一样。她回忆起刚进城院的日子,那时的她在教学经验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但凭着满腔热情,她每天除了上课之外就是去听不同老师的课。这样的课程听了有七、八门,坚持了近3年的时间。虽说占用了很多休息时间,但听课后的效果却不一般。让她更加熟悉了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学习比较多位老师的讲课方式与特点,将不同老师的优点集中到一块,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听课的方式也有利于老师更直接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
杜鹏英认为现在课堂上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求知的人,第二类是为求及格的人,第三类是为点名的人。针对课堂上这三类同学,杜鹏英对自己的教学提出了同一个要求:“希望通过我的引导,每一类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上提升一个等级。即第三类的学生能够转变为想要及格的第二类学生;第二类为及格的学生能够成为为第一类学生;第一类学生通过我的课能够知道与课程有关的更多课外知识,激发更强烈的探索求知欲。”
沟通、交流与理解是杜鹏英教学的关键词。教学并非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只有师生的配合才能发挥教学的成效。而杜鹏英成功的关键或许就在于她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充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