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好的建筑师需要直率地面对各种“问题”,并以专业观点提出完整的方案,若仅仅只是设计师的主观表达或某种风格的追求,将无法真实地面对环境,并失去设计应有的社会价值。
——吴放
学生在面对一个真实的设计项目时,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综合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建筑系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通过实地考察和课堂讨论,培养文理兼修同时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建筑系的吴放老师,正是基于建筑系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来展开教学的。
课堂,气氛融洽的交流场所
《建筑设计》是一门小班化的课程,七十多名学生分为四小组,由四名老师带课,吴放带其中一组学生。记者专程去听《建筑设计》课程,开课前很担心听不懂,班上同学安慰道,“吴老师上课通俗易懂,不用担心。”果然,课堂的氛围很轻松,吴放和学生们围绕一本杂志的内容讨论开来。“吴老师上课经常会带一些近期的杂志,和我们一起分享上面的内容,也会由杂志上的作品引入课堂内容。”边上的同学介绍说。
这堂课围绕设计“亲亲家园”小区的活动场所“奥林匹克之家”展开。上课之前由同学们自行前往实地考察建筑设计,并现场分析建筑、环境、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再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交流各自的看法与见解。
问:“这张照片能给我们哪些信息量?看到这个能想到什么?”答:“没有人活动,停车位上没有车。”问:“对,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吴放以提问、追问的形式循循善诱,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让人觉得这似乎不是一个课堂,而是一个氛围轻松融洽,大家可以随意发表意见,畅谈想法的场所。
在吴放看来,课堂时间的局限决定了学生和老师之间交流的有限性,这对建筑学的学习是很不利的。所以他采取了互动教学的方式,针对每节课的要点,从问题引出概念和知识点,促进学生对于设计主题的理解和设计概念的思考,建立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研究讨论机制,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热情,并在分享中激发学生更多的灵感。
建筑设计,理性与感性的交织
“建筑设计是理性与感性交织的过程,建筑学本身就要求学生文理兼修,也正因如此相对其他工科专业而言要求更高,学习的时间也要更长。”吴放说。
在吴放看来,谈建筑,不能离开人当下的生活状态,建筑设计需要创造性地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研究问题是所有设计工作的第一步,怎样发现问题,了解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地观察、调研、分析和实践。社会、文化、历史、地理、城市、业主需求、人的生活状态、功能等诸多因素都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思考和分析的内容。初接触建筑设计的同学,容易陷入片面追求美感的误区,吴放认为,美感并非评判设计好坏的首要标准,设计是要解决问题的,建筑设计更应该和实际环境和功能巧妙结合,而非造型上只追求感观上的美观。
当然,设计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创造着更多元的价值,实现美学、功能、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多元意义。建筑形式只是一种手段而并非目的,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形成一个有生气的生存环境,通过建筑的手段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吴放也启发学生除了向使用更多技术来解决问题的美国、德国、英法等国的建筑学习外,还要向那些通过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空间来形成建筑环境的南欧、南美、南亚国家学习。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进入“建筑世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学业上的进步,这是吴放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积极思考的问题。建筑设计相对于其他已经建立起知识阶梯的学科而言,需要更多的讨论交流,也需要更多的言传意会。吴放认为,多增加一些设计案例的深入分析和实地考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快速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吴放表示,自己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了解建筑设计的意义,同时掌握一定的设计方法。无论是大家一起讨论杂志内容,还是展示新型的建筑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都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当然,不仅仅是激发兴趣,还要引领学生真正进入专业领域。建筑学教学过程中,实践也是不容忽视的。有时候学生会将设计理想化,自身意愿的表达过多,却忽略了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吴放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课堂知识,更要走出象牙塔,扩大视野,放开眼光,多进行实践。
每一次的设计过程都是一次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基于对种种客观因素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切入点并提出设计概念的过程;解决问题是通过逻辑的工作方法,在设计概念的指引下横向比较和纵向深化,逐步落实设计概念的过程。吴放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在面对一个真实的设计项目时,敏锐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对建筑本质的思考,注重“观察——分析——思考——应对”的学习过程,注重案例分析与实际调研,通过积累,最终实现学生的知识素养由量到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