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义教授,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语分院常务副院长,曾任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副主任、主任等职务。2010年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从事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主讲的课程有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汉翻译、英美文学等。同时,他还曾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期刊分社的责任编辑,负责《高等学校学术期刊文摘·哲学》(英文版)的编辑工作。近日获悉,经学院遴选推荐、专家评审和杭州市教育局审核,赵志义入选了杭州市属高校2013年度“西湖学者”。
“称呼我赵老师就可以了”,赵志义教授十分热情地招呼我们,并主动将自己桌上的糖果分给我们,温和�亲切�沉稳,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经过简单的交流得知,赵志义来到城市学院已经有8个多月,已经适应了学院的教学及管理工作。赵志义微笑着谈及他的城院印象:“城市学院是一所十分年轻的学校,让人感觉到它活力四射。我相信这里的教学生活一定能让我得到不同于之前的体验,我一定会收获甚大。”
人才培养:夯实基础,一专多能,培养批判性思维
谈及这几个月来的感受,赵志义毫不掩饰自己对城院学生的欣赏:“我觉得城院的学生拥有很强的批判性思维,知识面很广,非常灵活。”同时,他也补充道: “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静心,不是完成任务式地做作业,将会变得更加优秀。”
赵志义认为专业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拥有扎实基本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第二层应该具有专业能力,即专业研究能力。赵志义认为就英语教学而言,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老师把过多的经历都放在了听、说、读、写方面,而忽视了对于语言本身的研究。
针对目前社会热议的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利弊问题,从事英语专业教学20余年的赵志义有自己的看法。“专业的学生肯定接受了大量基本功的训练,但这些对于塑造人才来说还是不够的。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有专业知识外,若在语言学、文学、教育学方面有所发展,将会更具有竞争力。社会上每个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千差万别,我们需要考虑社会需求,但不能跟着社会需求跑。”
赵志义认为若是只专注于应用型复合型教育,会导致很多学生“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的局面,因此无论什么专业都需要有扎实的基础。例如现在英语教学在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基本功,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虽然经过了四年的大学专业教学,有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还是会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这些都应该在之前的教学中纠正并且避免。”赵志义强调。
从事科研:选择小的突破口,静心钻研
外语教师一般偏重于教学,想要在科研上有所成就相对困难,在科研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赵志义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赵志义坦言,自己在读博士时写文章也曾有过痛苦的经历,时常好久都写不出有用的文章。那时的他也曾设想过博士毕业以后不再从事科研活动,但当他的文章最终成稿时,他感受到了一种无以言表的成就感和满足,也正是这种成就感促使他至今依旧活跃在科研平台。
赵志义非常希望能将自己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做科研,不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来说,不需要怀着改变历史进程之类的伟大理想,只要选择小的突破口并着手去做。比如说当代大学生对英语教学的看法,是一个非常小的切入点,但只要做好调研和数据分析并付出努力,最终都会有所成。”赵志义解释道。此外,赵志义认为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一个“静”字。“现在年轻人普遍存在浮躁的情绪,他们需要学会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沉淀自己,科研需要静下心来用心钻研。”
专业发展:细化专业,精化教学,探讨国际化交流新模式
当谈及今后对外语学院的发展设想时,赵志义信心十足,他认为学院有自己的特点,优势显著,老师也都十分优秀,各方面资源都非常丰富。
就目前外语学院的现状而言,赵志义认为师资力量�教学方式�专业划分仍有提高的空间,而他也在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目前,赵志义对于外语分院的发展已有初步的想法,他希望学院能够将英语、日语专业进行细分,增设更多更为具体具有方向性的专业;其次,他希望探讨出一种新的国际化交流的模式,并不是单纯地将“学生送出国”;最后,他思考能否将自己原来所在学校的教学模式的精华部分应用于城市学院的教学上。
赵志义坚信,“城市学院一定能乘风破浪,辉煌涌现,其学术文化底蕴也会更加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