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医学院宣贵达教授获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第七届“三育人”先进个人。从1987年走上工作岗位,今年已是宣贵达执教的第30年。在讲台上的30年,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风里来雨里去,尽己所能将工作做到极致,也在学生中赢得了口碑。
“我真的真的很幸运,能在大学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他喜欢与同学们交流,办公室的大门每天都是开着的,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想到向宣老师求助,他会耐心地倾听,并且给出相应的指导,与他的每次交流,我都获益匪浅。”药学1401周俊珊的一番话,也道出了众多同学的心声。
精心构思、一笔一划“描绘”课堂
宣贵达出生于农村,成为一名教师的愿望对于儿时的他来说有点可望而不可即。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高考改革,“既然有机会上大学,那就好好准备考上好的大学。”努力下他成功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上大学的5年,他接受了关于教育的系统学习和规范培训,并帮助他毕业后顺利走上大学讲台。在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之前,宣贵达也曾当过一年高中化学老师。他认为,相比于高中老师,大学老师需要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教给同学们一个体系的知识,而且基本上只能讲一遍,这种情况下如何把知识点讲明白透彻,让学生能够理解接受,靠的是老师的实力与努力。
“每一个知识点需要讲几分钟都要备注出来,但是上课不能照着教案直接念,教学需要灵活性。”讲台上的宣老师侃侃而谈,背后则是多少个日夜的埋头备课。宣贵达的每一节课都像一幅画一样,每一笔都需要精心构思。每一节课他都细心准备,每一个学生他都认真对待。本着这样的理念,宣贵达将他负责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成了浙江省精品课程。
“因材施教”是宣贵达的教育方法,在大学执教的这些年,每一年他都面对不尽相同的学生。“不一样的学生就要用不一样的方法,就像今年我们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高考分数较高,但也有部分同学没有选考化学,那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就跟以往几届有所不同。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上课方式,让他们更快地接受知识。”周俊珊同学对于宣贵达“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颇有感触,“像我的性子比较急,看书粗线条,宣老师就会告诉我,看书时需要动脑筋去梳理思路,总结要点,同时注意细节,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扎实。但是对另一位化学基础不够好的同学,宣老师就会经常督促他学习,指导他学习的方法,帮他补课,逐步跟上大家的节奏。”
作为药学1401班主任,宣贵达了解班里每一位同学的个性,从大学第一年开始,他就告诉同学们:“要尽早确定你们的大学目标,四年之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必须根据你们的个性以及兴趣来确定,然后脚踏实地地朝目标去努力,在之后的四年中要在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达成自己的目标。”在平时,他会有针对性地帮助同学分析各种因素,引导他们理清思路,确定目标。现在,药学1401班半数以上的同学正在积极准备研究生考试。周俊珊说:“我们现在大四了,同学们对各自以后发展的方向都有了基本的选择,对于考研的同学,宣老师鼓励我们抱团学习,相互激励;对于想要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同学,他也会时不时地在群里发一些实习或招聘信息,让他们有提早接触社会落实工作的机会。”在宣贵达的循循善诱下,2015-2016学年的奖学金评比中,班里24位同学中有11位同学获得了学业奖学金,班级团支部于2017年5月获得杭州市先进团支部称号。
尽心尽责、一字一句“指引”学术

已经发表过30多篇学术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的宣贵达也有自己的科研,带出了7名研究生,但他并没有因事务的繁忙而放弃对学生科研的关注。
“自从城市学院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以来,我每年都会带学生做科研,没有间断过。与其说是带他们做科研,不如说是‘扶’着他们过河。”在同学们遇到难题的时候,宣贵达不会轻易说“你要这样做,然后再那样做”;他会说“先查资料去,然后再带着问题来与我讨论”。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到同学找到解决方案时,他会很欣慰地放手让他们去做。“我会教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的方法,把握大方向,让他们少走些弯路。”在宣贵达这里,科研项目从来没有既定的命题,有时候需要同学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去发现,然后再与他一起探讨是否值得研究,是否具有科研训练价值。“只要同学愿意去做,投入精力去做,我自己出经费也愿意帮同学完成。”宣贵达说。
在药学1401班沈天丽的印象中,最难忘的就是在宣老师指导下进行的“苦槠叶对胃肠消化作用”科研项目。这个题目源于沈天丽在生活中发现有人会用苦槠叶熬的汤液做偏方治疗腹泻和消化不良,宣贵达就鼓励她开展相关研究,让她先去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我发现完全没有类似的资料记载,这让我很开心,这有可能是原创性的工作,但同时也意味着所有的东西都需要我从头开始去做,没有任何资料的依托,但宣老师还是耐心地帮我分析和设计实验方案,让我放手去实践。”宣贵达曾说过的一句话让沈天丽印象深刻,“花多少时间和金钱都没有关系,就算没有结果也没关系,你去做了这个项目,了解了你自己想要了解的;学习到了你想学习的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个科研项目开展之初,宣贵达自己拿出经费支持她进行相关研究;有些方面宣老师不擅长,他就打电话或者带着沈天丽去找其他老师咨询,“他把自己的时间还有最好的资源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我!”沈天丽由衷感谢“扶”她走上科研道路并提供无私帮助的的宣老师,而这个项目也最终成为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并顺利结题,还获得了浙江省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
除了每年必带的大学生科研,宣贵达还作为指导老师参与浙江省生命科学竞赛以及浙江省化学竞赛。近三年,他所指导的学生团队在省级竞赛中共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4个。今年的浙江省化学竞赛学院学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四支参赛队伍中三支获奖,包括二等奖2项。让参赛队员药学1501班周浩栋印象最深刻的是实验研究阶段的最后一个晚上,之前做实验的实验报告和文献综述都需要上传,参赛的四个小组都围在宣贵达身边,让他做上传前最后的审查。宣贵达对于每一份要上传的文稿都极其重视,从结构、内容到格式,逐字逐句地审阅修改,每一个标点,每一个空格都不放过,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才完成。
“每当我看到学生的命运因为我的存在而改变,我会感到非常骄傲。”在教师岗位上30年,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可能就是因为宣贵达的一句话、一些指导而在自己的学业或是科研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且遥远。他亲切和蔼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那些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在医院或是别处遇见他,都会亲切地叫他一声宣老师,即使可能已经不记得当时宣老师上课的内容,但是这位保其天真、成其自然的可爱老师,同学们一直都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