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听说过空空老师吗?”
“是那个大胡子老师吗?今天在路上遇到他,他主动向我打招呼了,好激动!”
“嗯,就是他。今天他上课边放电影片段边讲马哲原理,还给我们看了他写的诗,有才!”
“上节课他还玩直播呢!好有意思,已圈粉。”
张鑫焱,浙江大学外国哲学博士。进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6年来,获得教学质量一等奖10次,二等奖2次。2016年,获得学院“教学优秀奖”。2017年,获评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大学第五届“师德”先进个人。
石油接班人化身哲学博士?
张鑫焱的老家在河南洛阳,那里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的基地。他的父母皆就职于中油一建,按他们的设想,张鑫焱是“石油的接班人”。事情似乎都在按预期进行着,张鑫焱顺利考入中国石油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并以很快的速度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达到毕业的标准之一。
转折在大二。逐渐增多的专业课使张鑫焱感到枯燥烦恼,就在这时,他上网接触到了“哲普家”。“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天空开满了荷花,我数清了恒河的沙子,却数不清自己的年纪。”像是发现了一汪潭水里深藏的秘密,沉浸在理工科世界中的张鑫焱被这充满想象力和历史感的文字所吸引了。
“我当时就决定,我不想学这个父母替我选择的专业了,我要学哲学!”从此,张鑫焱把哲学养在了心上。
谈起求学之路,张鑫焱用“辗转反侧”来形容。本科在北方的中国石油大学就读,考研二战后南下海南学习哲学,考上博士又来到浙江大学深造,一路坎坷,却又一路惊喜。尤其是在海南大学,张鑫焱遇到了两位著名的哲学大师――张志扬和萌萌(鲁萌)。“当时他们找到我们,就像是找到了弟子,他们坚定了我要学哲学的决心。”
张志扬在台风天赶飞机回来给学生上课;萌萌生病后仍然保持很积极的心态,病稍好就希望补语言哲学的课;与博士导师张国清在西溪图书馆前初次见面就讨论“真理是什么”…… “很多时候,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哲学本身,而是教我哲学的这些老师。”在学问背后,他们的真诚更加打动张鑫焱。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是建立在人格魅力之上的。这些教授把知识内化成涵养之后,放下身段,亲近学生。“这样的人你没办法不去尊重。这些东西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知道,我对我的学生,也应该这样。”张鑫焱说。
幽僻处可有人行?

2013年,张鑫焱开始利用休息时间组织每周一次的读书会,与学生共同阅读哲学与心理学的经典作品。他精心选择文本名篇,想方设法让学生去重新发现马克思的价值,感受哲学思辨的快乐,让平时被学生视为高冷的理论经典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张鑫焱认为办一个读书会很寻常,其实质就是大家因为同一种兴趣坐下来聊聊天。“在浙大读书时,很多老师都会办读书会,所以我这也算是一种传承。”他称读书会属于民间组织,“第一次办的时候,只来了两位同学;第二次,只来了一位女同学。”不过,每周的约定时间,他依然在办公室,等着学生来。
目前,读书会已经有了固定读者,但还没读完一本书。慢工出细活,张鑫焱更愿意将阅读节奏放慢,与学生共享理论经典,捕捉哲学魅力。
一顶帽子,一撮胡子,一只双肩书包,不同于学生印象中西装革履的马哲老师,一身休闲打扮的张鑫焱辨识度很高。走在路上,他总是先和学生打招呼。这位学生口中的“空空”,私下里全然没有老师的身段,倒像个不安生的大叔。
看过张鑫焱年轻时的照片,很多学生不禁感慨“岁月不饶人”。从年轻时的“张国荣”到现在的“张震岳”,张鑫焱剪掉长发,蓄起了胡子。小鲜肉到大叔的巨变,令不少人觉得可惜。可是相比好看的皮囊,张鑫焱更钟情有趣的灵魂。
在张鑫焱的个人公众号“金火立方”里,满是女儿暖暖的语录。充满童稚的语言中,流露出厚重的哲学味儿。记录女儿成长轨迹的同时,张鑫焱也从中捡拾到了初级阶段的人生对哲学的不经意思考,从而感悟到了哲学与爱。
艺术家的打扮,文学家的读书会,张爸爸的公众号,精粹出一个独特的张鑫焱。如尼采所说的那样,他追求持久,向往永恒,把自己当作一件艺术作品,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谁说幽僻处无人行?张鑫焱步步辽阔。
哲学是一门玄学?
每学期的第一节马哲课,张鑫焱都把主题定为“哲学与爱”。 哲学是爱与智慧,爱是对自身完整性的追求,自知无知的人最有智慧。张鑫焱说,哲学并不拗口,通过不断地思辨去动摇传统的偏见,来达到自身的宽容和多元。
解释自己的名字与电影导演张鑫炎的区别,调侃自己曾经拥有的导演梦,张口就来的段子,张鑫焱的课上总是掌声阵阵。“这一点都不像马哲课!”“空空刷新了我对哲学的刻板印象!”就连一直低头刷手机的后排男生也惊呼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看似一门空泛的课,不少学生称其为“玄学”。如何在讲授中让这门课更吸引人?张鑫焱想到公共演讲。几个人组队,通过10分钟来讲清楚几个马哲原理。如何使逻辑清晰,表达完整?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能锻炼学生很多能力。而设立“评审团”,张鑫焱也是用心良苦。通过学生打分来尽可能保证公平,当学生有意见时,就会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更好的反馈。“老师,我们小组的展示都是原创的,我们还有视频!我觉得……”课后,经常有学生和张鑫焱这样交流。
学生印象中的哲学老师总是与“学术”这两个字分不开。在“古典哲学与现代生活”这门公选课中,张鑫焱打破常规,布置了“小苹果作业”。他让每位学生设计一个价值同小苹果差不多的作品,使深奥的理论与手工相结合,“无中生有”,迸发出古典哲学的现代美感。“印象中哲学老师总是神神叨叨、云里雾里的,张老师不是。我一开始觉得小苹果作业很麻烦,真的做了之后觉得很有趣。与其说是小苹果作业,倒不如说,我抽出时间来做做自己喜欢的手工。把弃置许久的橡皮章重新捡起来的感觉真的很好,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有这个机会静下心来好好做东西,很有意思。”法学1601的薛紫微说。
课上得有趣,人打扮得特别,张鑫焱是学院的“网红”老师。讲段子、玩直播、录视频,收获一票又一票粉丝的同时,张鑫焱尝试多种方法,让学生接受马哲。他不仅把哲学养在心上,更把学生放在心上。
在浙大西溪校区,张鑫焱曾很认真地思考过竺可桢老先生的两问――“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得出了自己思考的一些结果。“入学是为了知识的增长,毕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他借安田博士的这句话将自己的思考传达给学生,引发学生自行去思考。用不教条化的方式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并促其思考,张鑫焱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教师的责任。
作为“牛虻”针刺反讽成见,化身“电鳐”传递自己的疑惑引发思考,接生怀孕的大脑助其诞生新想法,这是苏格拉底作为公民教师的工作。而张鑫焱也以此为己任,句句似诗,步步辽阔,把哲学与教学融进深远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