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国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分院教授,学习研究中心副主任。获评2014年浙江大学、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是学院2016年首届魏绍相奖教金以及2018年学院首届教学名师获得者。
手写讲义,推崇“动手原则”
“Concept of functions of two or more variables......”对着满座学生,讲台上的老师英语很流利。黑板上没有任何板书,屏幕上也没有PPT文档,有的只是通过投影仪显示出的一张张手写讲义。以上场景竟然发生在微积分课堂上,是不是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同于黑板板书,也不同于PPT文档展示,莫国良会在上课前准备好记号笔、白纸,把板书写在白纸上,通过投影仪展示,通常一节课下来会有十几张讲义。莫国良表示,手写的纸质讲义能够帮助那些没有记全笔记的学生补全上课内容,便于课后更好地复习。另外,课前准备好手写讲义免去了擦拭黑板的时间;通过投影仪,即使坐在后排的学生也能很清楚地看清板书的内容,弥补了黑板的缺陷。
现在的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弱。对于一些知识点,很多同学以为看懂了,但真正动起手来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对此,莫国良极力推崇“动手原则”。在讲授某个概念或定理的过程中,莫国良总会要求学生动手解题,题目有些是专门设计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当场编写。
他穿梭于做题的学生中间,一方面督促学生认真做题,防止他们睡觉、开小差;另一方面,也会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莫国良认为,“动手原则”能够弥补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
信电分院大三学生陈伟对莫国良的课堂印象深刻,“莫老师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动手做题的环节,尽管刚开始有点不习惯,但发现这种方式对于知识的掌握确实有用,在考试中也不至于看着题目发呆,还能督促自己认真听课,效率大大提高了。”

文学给力,英语渗透
自编的顺口溜、对联、诗歌等形式经常出现于莫国良的课堂,让学生精神一振、兴趣盎然。莫国良表示,对教学语言进行适当提炼,再加以文学语言的修饰,学生会觉得比较新鲜,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繁多复杂的知识。
“一负单叶双曲面,二负双叶双曲面,全部为正椭球面,一次二次抛物面,既有旋转抛物面,还有椭圆抛物面,更有双曲抛物面”。这则顺口溜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二次曲面图形而编的。而当讲到调和级数的内容时,莫国良把调和级数的发散性形容成最“坚忍不拔”的级数。
他让调和级数“自述”道:“虽然我不快,我确实也很慢,但我从不懈怠,无穷大是我的未来”。把调和级数一般项趋向于零但本来又发散到无穷大的性质用幽默浅显的文学语言表达出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攻克微积分学习的难关,莫国良还写了首励志诗:“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手更高的树,只要肯登攀,你可以爬上很高很高的树,这棵‘树’,人们称之为‘高数’”。
在讲课过程中,凡涉及章节标题和一些基本数学概念、术语,莫国良都会使用英语教学,同时写在讲义上,让学生认识并熟习。他表示,学生普遍对理科类基础课程的英语词汇掌握不多,对于一些专业术语更是知之甚少。例如,大家都知道set 是“设置、太阳下山”的意思,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也是数学术语“集合”的意思;学生都知道power代表力量,却鲜有人知道它还有“幂”的意思;variable 是可变的意思,但在数学中它已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变量”。数学课堂上的英语渗透,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专业的英语词汇,拥有更为广博的知识面,在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文学、英语齐参与的数学课堂有着别样魅力,文学的表达使得课堂知识更深入人心,学习数学的同时还夯实了英语基础,这样的学习,真的给力!”莫国良的学生表示。
寓应用于理论
莫国良认为通过应用性问题的讲解能够更好地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例如讲解微分方程过程中,他引入了以下应用性问题:学生学习动力的数学建模、西湖水的净化、马王堆出土文物年代的考证、谋杀案件中谋杀时间的测定、蚂蚁在“金箍棒”上的爬行、猎犬追逐曲线、飞机降落曲线等。
同时,莫国良还会在课外进行深度性学习的补充教学,对于同学们感兴趣的理论与应用型问题进行进一步阐述,如极限的精确理论、相关变率问题、包络线问题、分形理论、贷款问题、逼近理论等。“和书本上的习题相比,深层次的应用型问题更能吸引我。钻研与解决这些应用性问题在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还扩大了知识面。”大一学生潘汝范表示。
极限—连续—导数—积分的不变演绎顺序,严密的推理与证明,在达人眼里,微积分充满了形式主义的美丽,但大多数的学生是无法欣赏这种美丽。莫国良便用艺术的形式引领学生跨入学习的大门,并向他们充分揭示微积分强大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更为感性、真切的思考,向他们展示出隐藏于形式与概念背后的无限魅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莫国良认为称职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还应提供优质的课外辅导服务,多年来,他一直通过QQ、微信等通讯工具为学生辅导答疑,手机上有几百个学生的微信帐号,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解答学生在微信上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时这种答疑辅导要持续到深夜。
莫国良不仅勤于开展帮助性学习与教学性科研,发表了十多篇二十多篇教学性论文,还连续十多年指导学生开展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并费尽心血为学生修改论文。几年来共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论文近百篇,其中有十篇微积分与线性代数方面的研究性学习论文在《高等数学研究》杂志上公开发表(其中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的有8篇)。
这些辛勤付出,在莫国良看来都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人都要懂得感恩,不仅仅是学生要感恩老师,老师也同样要感恩学生。”莫国良认为,学习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发现新的思路,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相对于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的自由支配时间更加充裕。既然如此,何不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多为学生做点什么呢?
享受学习,终身学习
能用全英文教学的莫国良在数学、文学、书法等各个领域都卓尔不凡。而他却笑称自己曾经是个成绩一般、偏爱文学的学生,直到上了大学才开始发愤图强,废寝忘食地在为自己的学业拼搏,成为如今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现在莫国良仍坚持每天听英文听力。他说,以前学英语时总在埋头背单词、背词典,现在则是学会享受英语,领略英语所带来的魅力,“如果不把学习当做一件苦差事,而是懂得享受其中的话,你一定会是最幸福的人。”
学无止境,学习是一个人终生的使命,是获得完美人生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人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并要学会享受学习。驰骋在自由的知识海洋,才能领略学习带来的无限快乐。
来源:计算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