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故事 - 引路人 - 正文

引路人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医学院曾玲晖教授:玲珑精英,润物如晖
发布时间:2019-10-04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她在教学上孜孜不倦,深受学生的喜爱;在科研上精益求精,引领团队;在责任担当上参政议政,牢记使命。

她是曾玲晖,是学生心目中“比你聪明许多的人还比你努力无数倍”的偶像,是兼顾家庭与事业的新时代女性,更是温婉如水、润物如晖的优雅老师。

曾玲晖,博士,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一流学科和特色专业负责人,现担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院副院长。入选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杭州市首批“521”人才计划、“131人才”重点层次培养计划。担任浙江省药理学会和浙江省生物医学会理事。获得浙江省优秀教师、杭州市优秀教师、杭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腔热血,以身许国

曾玲晖1996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同年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0年因其卓越的教学科研才能,受国家教委公派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于大阪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起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外研修期间,曾玲晖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优秀的科研能力得到导师和同仁的高度认可,导师多次挽留她留在国外从事研究工作。虽然国外的工作能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丰厚的工资,但她不为所动。学成后,曾玲晖毅然回归祖国的怀抱,并于2009年作为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院工作。

怀满心家国情怀,揣一腔滚烫热血。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到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不同的岗位中,曾玲晖始终保留着那颗爱国敬业之心。她一心一意地投身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将身心奉献给祖国。


春泥护花,亦师亦友

曾玲晖开设医学药理学和药理学前沿双语课程,紧密跟踪本学科进展和前沿,努力改进教学模式。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她针对城院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了多种教学方案,每年均获教学质量奖。

曾玲晖贯彻教书育人为一体的授课方针,在课堂中也不时穿插着对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引导,深受学生喜爱,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她密切关注着每个同学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大一时她提醒学生要维持学业和社团活动之间的平衡,大二时指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大三时她建议学生利用充足的课余时间去尝试考研,不要蹉跎年华,她总是在人生的关键点化身为灯塔为学生们指路启明。

曾玲晖每年的教学班级不少,不管平时任务多繁重,给学生答疑解难从来不遗余力。她杜绝一切格式化的“批发式”教学,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深入了解学生们,因材施教,给学生们的学习提出各不相同却极有成效的针对性建议。实验课中曾玲晖以科研论文的格式和要求指导学生,并实行当面批改。

学生纷纷表示,课堂上的曾老师,眼神中总是洋溢着幸福与自豪的神采,特别能感染人。对此,曾玲晖笑着说:“与其说是敬业,不如说我以教书育人为荣,以培养人才为追求。”正是她的这份热情与坚持,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研究生,而她也当之无愧的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称号。更成为了学生口中最亲切的“曾妈妈”。


科学研究,开拓创新

“从老师的日常就能够感受到,一个比你聪明许多的人还比你努力无数倍的感觉”,在曾玲晖指导下做过科研的张斌斌同学说。

不出意外,曾玲晖每天7点半就会到学校,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周末也不例外。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她所带的科研团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近五年来,曾玲晖指导大学生国家创新项目2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4项、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10项。其中,2014年指导陈亚天同学获省新苗人才计划并以陈亚天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2015年指导杨鑫杰组获省新苗人才计划,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2016年指导张斌斌同学组获省新苗人才计划以张斌斌为第一作者发表以及期刊论文1篇。同年指导徐孜惟组的国创项目,徐孜惟作为共同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

曾玲晖自身也锐意进取,在实验室潜心研究,埋头苦干,堪为青年教师以及学生的楷模。近五年内作为负责人,她获国家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4项,地厅级项目4项,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项,及新药研发横向合作项目10项。她指导团队成员获国家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8项。近五年来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和一级期刊8篇,最高影响因子达7.5,在癫痫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研究方向开创了新领域,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关注议题。

曾玲晖还多次应邀在大会作专题报告,在国内和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为学院在药理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赢得良好声誉。2016年作为负责人,学院药学学科成功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建设,药学专业被列入浙江省新型特色专业建设,成为学院“双一流”建设的典范。

“为了我热爱的事业,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无怨无悔。”

作为师者,曾玲晖用兢兢业业的精神感染学生,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好平台,带领学生走向更好的未来。

作为学者,她在实验室里认真钻研,在电脑前琢磨字句,只为让新的研究成果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来源:医学院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