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洁(下右一)和同学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园中
几次通过网络与李小洁联络约稿,她几次谦虚说自己没什么可写,在一大批首届毕业生中默默无闻。收到她的回信,果真文如其人,在她眼里一切都很平淡,努力是获得一切成功的基础,没有值得可以宣扬的地方。她说,学习和工作这些都不是终极目标,发展才是一生追求的目标。
李小洁,城市学院首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曾获城市学院优秀学生一、二等奖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新华社浙江分社毕业实习后,被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每日商报》录用,任财经记者和编辑。工作四年后,再次埋入书海,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专业研究生。日前即将毕业,也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她在新加坡向城市学院的学弟学妹们问好,并祝福母校蒸蒸日上,“加油,ZUCC!加油,同学们!”
今年5月的最后一天,就在我27周岁的生日前夕,我在身处亚洲最南端的国家――新加坡,通过校园网络查到消息:自己顺利通过各项考试,可以被授予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专业的理学硕士学位时,我兴奋的脸上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虽然只经历了短短一年的留学生涯,但是其中的酸甜苦辣对于我这个脱离学校多年、工作四载的“社会人”来说,还是别有一番滋味。
我是城市学院的首届学生,学的是新闻专业,从事的也是新闻工作。城院“开山鼻祖”级学生的身份让我伴随着学校的不断建设、拓展,度过了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涯。也许高中里不错的学习基础以及进入大学后勤奋的学习态度,使我在这个一开始只有400多人的大学里屡屡获得各种学习上的荣誉,并在毕业时顺利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媒体工作。
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深感知识更新的重要性。越是踌躇满志,越是四处碰壁;越是工作得久,越是觉得自己无知。我在报社一度负责金融、财经新闻的报道和编辑,必须强迫自己去学习新的知识,去读辅导班,去考理财分析师,之后还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申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房地产专业硕士项目。去年5月,在全球排名第19位的世界一流大学友好地向我召唤了。于是在报社为我保留工作的情况下,我毫不犹豫地飞往新加坡。到了国立大学后我才慢慢发现,当初的乐观是盲目的,苦难的历程才刚刚开始。
房地产系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三大系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建筑系和土木系,由此可见其专业性与我本科时学习的新闻有多大的差别。幸好国大的房地产系轻结构,重投资,以房地产经济、投资、金融为主,是当前房地产研究的潮流,也是我当时申请的出发点。不过即便如此,文科出身的我并没有系统学习过金融知识,原来工作中、辅导班涉及的也只能算是皮毛,真正投身到专业领域,那才知道什么叫博大精深,什么叫汪洋大海,自己一度认为是“上了贼船”,叫苦不迭。不仅如此,我们这一届学生全球一共只招收了19名,除了13名新加坡本地人外,其余6名来自中国、印度、荷兰、日本、肯尼亚,除我这个“菜鸟”以外,他们统统是房产、金融相关领域的精兵强将,像仲良联行、花旗银行、凯地置业这样的全球知名企业比比皆是,而一些同学们的职务也往往是董事、主管、高级经理这样令人“生畏”的字眼。再加上全英语的教学环境,以及新加坡英语古怪的口音,对我这个多年不说英语的人来说,真的是“两眼一摸黑”。因为这些同学的工作缘故,我们的课程全部放在晚上进行。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级夜校,因此白天时,别的同学上班,我在图书馆恶补,这就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希望以勤补拙,我能尽可能缩小与其他人的差距。
在这里的学习课程都是由老师授课、课内研讨及课外项目组成,考核时最后的笔试成绩只占一小部分,多数成绩都来自平时的小组项目及个人论文或报告。由于听课是我的弱项,我就把时间花在课前的预习(老师会将课件预先上传到校网上)和课外的项目上,希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去理解老师授课的内容。我给自己立下的目标是,不求最好,但求提高。我可能无法做到别人的高水准,但只要能让自己学到东西,超越过去,就是成功了。
作为亚洲四小龙时期崛起的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与全球许多发达的城市一样,都具有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高、房地产发展迅猛的特点。由于中国与新加坡在政治、经济及其他领域的紧密联系,以及华人血统的历史渊源,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有许多中国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也是两国经济往来的重要渠道。所以,我这一年的学习不仅是为自己增加了一个学历上的资本,更是为一个纯粹的文科生开拓了经济、金融领域的视野,在了解他国房地产发展的基础上,为我能更好地将其应用到将来国内的工作中提供了可能性。很感谢在浙大城市学院的四年学习,学会了做人、做事、做学问,更学会如何发展。大学不是一个人唯一目标,发展是一生追求的目标。祝愿母校和学弟学妹们发展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