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莹 徐慧萍 朱玮彬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从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特点出发,结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改革与实践,阐述了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应从办学指导思想入手,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加强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强化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并制定保障措施,才能保证实验室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实验室 建设 管理
一、前言
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对实验教学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为推动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特点的分析,结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实际,提出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改革思路,以期引起大家对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二、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特点
1、 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独立学院一般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后劲足、上手快”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最基本的特征[2>。一般来讲,他们要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口径、特别是要有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在独立学院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2、 实验室建设任务紧迫
独立学院在创建之初多半借用母体实验室资源,只建设少量自己的实验室[3>。但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母体实验资源已不能满足独立学院共享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对独立学院提出了“四个独立”的办学要求,因此相当多的独立学院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实验室建设,任务相当紧迫。
3、 资源相对有限
独立学院主要靠自筹经费谋求发展,因此实验室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有限。因此合理地进行实验室的规划、建设,科学地对实验室进行管理,使其一方面能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产生较高的使用效益,是实验室管理部门重要的工作。
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改革思路和实践
1、 明确办学理念,确立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确立的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为: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验室建设为主题,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实验室管理为手段,分层次、分批次地建设教学、重点实验室。
2、 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为加快实验室体制改革工作步伐,从根本上避免实验室体制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消除实验室发展体制障碍,我院实验室实行学院、分院二级管理体制。学院由分管副院长主持全院实验室工作,实验室管理办公室负责实验室建设和教学管理,计财部负责物资管理。分院实验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实验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分院实验中心根据本中心的规模和专业特点,可设实验分中心,实验分中心下设若干实验室;也可在实验中心下先直接设若干实验室,待条件成熟时再将若干实验室合并成实验分中心(图1)。实验中心或实验分中心为今后专业实验室评估的基本单元。各实验中心实验室建设与验收、实验室维护(含设备维护、资产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改革等工作接受学院统一管理,从而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做到仪器设备专管共用。
3、 加强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大多依附于理论课程,按理论课或二级学科专业设置,同一学科中各门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各自独立,均强调各自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相互之间常发生课程内容和方法在低层次上的重复,既不利于学科交叉,更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其实,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者的关系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教学既不能完全依赖于理论教学,也不能完全独立于理论教学,需要与理论教学互相呼应,相得益彰。因此我院在最近修订的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各类实践环节的学分要求,打破了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程的传统模式,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实验课程体系进行设置,将基础课中的实验进行优化、组合,有条件的要独立设课,对不具备独立设课条件的实验教学环节,根据“相近、相关”的原则,按课程模块设置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逐渐建立起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既紧密配合又相对独立,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实验课程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4、 优化实验室结构
我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研究的发展要求,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系统构建。类别层次清晰,结构优化的现代化实验室体系已初见端倪。
(1)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学院在建设初期建立了现代教育中心,其主要功能是结合学生基础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同时对学院公共实验室、基础教学实验、公共电教设备维护服务进行统一管理,面向全院学生开放。五年来,现代教育中心建成了以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包括: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实验室、语音教学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和电工电子实验室等。其中大学物理实验室和电工电子实验室开设的实验课实现了实验单独设课,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项目覆盖教学计划对大学物理、电路原理及电子技术基础(数电、模电)实验教学的全部内容,并先后通过了浙江省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
(2)专业平台实验室
专业平台实验室的设置遵循了大学科、宽口径的原则,由一系列专业基础实验室组成。它打破了以课程为主体的实验体系,由相关课程群组建实验模块而构成。专业平台实验室主要是面向某一分院学生开放,因此以分院实验中心为单位进行建设,既有利于实验仪器设备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又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专业之间的交叉。例如:信息与电气工程实验中心创建了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单片机实验室,作为专业实验教学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平台。其操作分为两类:①课内式的专业设计性实验,是专业学生必修课程;②开放式的设计性实验,教学计划中的选修课或毕业设计。单片机实验室将实验内容进行调整、更新、重组,不仅面向信息与电气工程分院开放,还面向工程分院和计算分院开放。
(3)专业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的能力。由于专业实验室仅服务于某一专业,甚至只是某一专业方向,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因此在设备配备上台套数不宜多,适当考虑设备先进性,以保证设备在一定的服务年限内不被陶汰,功能上尽可能兼容和通用[4>。同时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积极拓展实验资源建设的新空间,努力争取社会支持,与公司或企业共建实验室。我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与友讯网络公司协作,只花了设备费的1/8经费,在较短准备后,开出满足学位课程的实验要求,并开展适合市场及分配要求的培训业务,使学生、教师、合作公司,均为满意,做到了双盈。
5、 强化项目管理,提高实验室建设效益
随着我院对实验室建设和经费投资力度的增大,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也日益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因此我们提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对项目规划、立项、审批、建设、考核、评估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
(1)做好项目规划、立项
为确保规划、立项的准确性和学院经费支持能力,实验室建设项目规划、立项遵循“保证教学、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实用开放、留有余地”的原则,同功能实验室不重复设置。对于专业发展前景不明确、教学任务不饱满或使用率很低的实验室,以依托母体浙江大学的实验室资源为原则,暂缓筹建。
(2)严格审批程序
加强仪器设备购置计划的审查是做好审批的重要环节[5>。根据各实验中心阶段性规划、教学科研任务、条件设施、技术人员等条件,全院统盘考虑,按照仪器设备的类别,相对集中在相近学科的实验室管理,尽可能避免重复购置。
(3)加强项目考核与评估
对已建成的实验室将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估,并将考核评估结果与今后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有关人员的工作量计算等挂钩,改以往的“事后检验”为以预防为主的“事前控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反馈和修正,使实验室建设成为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部分,能随着实验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发挥其最大效益。
6、 制定保障措施,保证实验室建设
(1)成立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各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和实验室专家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用房、实验人员等问题,进行实验室建设重大方案决策,对中长期实验室建设提出建议和意见,参与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审议。
(2)加强制度建设
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正常运行的保障,是各项工作规范化的依据,也是实验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6>。为此出台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室工作管理规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财产物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低值耐用品、易耗品管理办法》、《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室规则》、《基本信息收集整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实验室建设、管理、使用有章可循,也为实验室的正常、高效运转提供了保障。
(3)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室工作
为了培养精干的高素质的实验室队伍,适当给予政策上倾斜,鼓励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到实验室工作,并享受相应引进人才的同等待遇。对已有的实验室人员,要重视培养,要设立专项经费、创造各种条件为其提供培训、进修的学习机会,鼓励参加科研活动;另外在职称、福利等各方面与普通教师同等对待。
四、结语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资源条件、实验室指导思想等方面都不同于公办院校。因此探讨如何加强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是一项艰巨而又需要创新的工作,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在理论上深入探讨,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
2. 庄华洁,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
3. 于振江. 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3,20(3).
4. 王伟祖, 郑旭明. 建立综合设计实验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 23(8).
5. 杨其华等,实验室建设项目全程化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
6. 张天俊,关于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2003,48(2).
张莹莹 徐慧萍 朱玮彬/浙江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