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好声音”
发布时间:2018-05-08 信息来源:

20180508297933.jpg

    4月27日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副台长夏吉宣译审做客“城院大讲堂”,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以《让世界听到中国“好声音”》为题的专题讲座,用平易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当今中国的国际传播迎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对于中国的思想和发展愈加重视。但是当下,世界对于中国的解读仍有着或多或少的误区。所以,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加强和改善国际传播,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准确介绍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有效展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主张,推动更多的中国主张上升为国际共识,乃是对外宣传工作的当务之急。

    夏吉宣从全球化与国际广播和中国的国际广播两大方面展开,分别就全球化、国际传播和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概况等概念和内容进行了讲解,并对全球化对国际广播的影响、全球化时代国际传播特征和中国国际广播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新闻是通过特定方式对特定事件进行选择性报道来影响公众舆论的一种手段,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必须早日与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相匹配,以打破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格局。

    夏吉宣指出,如何回应外界对中国的误解、误读、误导乃至攻击,在全球化的今天,对外传播的责任更重了。他强调,国际传播不仅要解决媒体与受众的物理距离,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媒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不仅要解决说不出、说不清、传不开的主观问题,还要解决入耳、入脑、入心的客观问题。

    夏吉宣介绍,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走到了国际传播阶段,传播方式也走向了复合型传媒。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能听到中国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思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粉丝和人气也越来越高。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大楼里,有一颗高到天花板的圣诞树和一颗巨型地球仪。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听众朋友们寄来的信件,圣诞树由90多万封信组成,地球仪由300多万封信组成。截止2018年4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在使用着65种语言传播中国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英语专业出身的夏吉宣还在讲座现场给同学们分享了他关于英语学习的体会和经验。基于自身几十年的学习经验,他对同学们语重心长地道出英语学习的基本要求:内知国情,外晓世界;中文思考、英文表达。他将语法生动形象地比作“拐杖”,前期辅助,后期不可过于依赖。在讲解意译时,通过举例说明在翻译时需注意引申国外文化含义,强调提醒要内知中国。当谈及洋泾浜英语,“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horse horse tiger tiger”更是点燃了现场的气氛,同学们不禁笑出了声。他特别指出,学习时要在情感表达、品味欣赏、价值理念等方面下功夫,千万不要犯错误和偷懒。

    夏吉宣三年的知青生活和一年煤矿工的经历,在他考入了大学后显得尤为珍贵。他留着自己的每一张证书,在每一个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的合影。他结合自身的经历,把“德智责运”四个字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智慧是做事的基础,责任是成功的主观因素,命运是成功的客观条件。“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会失去动力,事业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进步。理想就是理性的梦想。梦是解放思想,想是实事求是。”一个谆谆教诲的长者,向城院师生们讲述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20180508978126.jpg

人物名片:

    夏吉宣,新闻学博士,译审,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长期从事国际广播工作,对跨文化传播有较深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982年7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英语节目采访、翻译和制作工作;19878月至198910月公派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攻读文学(新闻)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部工作,先后担任过英语部《时事报道》节目主编、英语部主任、英语环球广播中心主任和国际台副台长等职务;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广播节目奖”、“中国新闻奖”和“彩虹奖”等奖项,并荣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及“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2001年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2016年获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6年出任亚太广播联盟组织规划及战略小组(ABU Planning &  Strategy  Group)成员,现为亚广联荣誉会员、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