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投身公益支教,助你拾梦人生
发布时间:2017-06-05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在知了的呼唤声中,又一个美好的夏天悄然而至。房间里的空调凉爽却比不过山间的清风温柔,冰激凌的冰凉爽口却比不过田间的大西瓜甜而不腻,手机微信的热闹聊天却比不过夜晚繁星下的畅快谈心。暑期支教的相遇是整个夏天最珍贵的礼物。

每年浙大城市学院的一些社团组织都会组织开展一些支教活动,有些已经具有了悠久的历史,极具口碑,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暂的支教期间,总有那么些差异让你惊讶,总有那么些纯朴让你感动,也总有那么些无奈让你沉默,但最终你会发现,珍惜,是对命运最好的报答。今年,你是否已准备好结交新的朋友们了呢?

大山深处的感情寄托――“月山爱心行”

爱心教育援助基地成立于2001年,是学院传统的优秀学生社团之一,致力于各项公益事业,如月山爱心行、爱心家教等。社团一直坚持“让爱传承永远”的理念,树立起爱心的旗帜。

爱心教育援助基地秘书长兼今年的领队邵伟刚同学表示,今年有一百多位同学报名月山支教,最终23位同学成为新队员。支教比一般的活动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在人员的选拔上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在较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之上,我们会更加关注面试者的亲和力。”邵伟刚说,与孩子相处是一门艺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同学往往会被优先录取。

“半月烟居半月山,松篁荫翳抱东环。”月山村位于浙江丽水和福建交界的大山深处,已有上千年历史。由于地形封闭,交通不便,所以发展缓慢。月山村在硬件设施上并不落后,被誉为“最牛山寨春晚”的农村春节晚会就是在这里举办的,已经走过了三十六个年头。但月山却是一个传统的“留守村”,村民大多数是老年人和儿童。

支教首要的是陪伴孩子。很多孩子已经走出月山,进入县城求学,但在我们同学去支教的十天时间里,他们会特意回到月山。“有的孩子从六岁就开始每年都听我们的课了,今年他已经十六岁了。第一批支教队员教过的孩子,现在已经比我们的队员还要大了。”

说起月山的故事,邵伟刚的眼睛闪着光,“我第一天去,就被一个叫‘小飞哥’的小朋友打了。”这些小朋友值不值得教?这个疑问困扰了他一个早上。到了下午,一位老队员托他把一封信交给“小飞哥”。邵伟刚不知道的是,这是一封“介绍信”,它消除了小飞哥对自己的排异心理,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一对智力障碍的姐弟带给邵伟刚很大的震撼。和他们的相处邵伟刚一开始并不适应,但在慢慢的相处中,邵伟刚还是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在告别晚会上,这队连话都说不清的姐弟上台给我们唱了一首歌。”这一次,邵伟刚停顿了许久,说,“真的让我手足无措。”

每年分别,队员们都会选择在清晨五点离开。“就是想悄悄地走,不让小朋友们来送。”很多次,太阳还未升起,队员们还未起床,孩子们已经等在门外。“不能用感动来形容,只能说手足无措。”手足无措,邵伟刚一直用这个词语来表达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掩饰的内心。

  这些年,月山村通过发展旅游、生态养殖等产业一改贫困的旧貌,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我觉得感情寄托大于月山对我们的需求。”他说,月山爱心行的现实需求,并没有前些年来得那么大。“可是,如果真的不去,月山的村民会不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关爱艾滋孤儿――“河南行”

“河南行”是由学院红丝带防艾抗艾协会组织的支教活动,这是一场走进艾滋村,关注艾滋孤儿,传递友好与关爱的活动。河南行活动已连续开展十年,每年都有大批的同学报名参加,经过层层筛选,只有能力与体力都过关的同学才有资格加入这支队伍。

临床1504的朱方圆同学去年参加过河南行活动,现任红丝带协会的会长。她起初想要参加河南行是因为参加了协会组织的一对一资助活动,认识了一些生活在那里却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的孤儿,所以就特别想去那边看看。她说,到了那边后,整个村子民风十分淳朴,一些热心的村民知道他们是来支教的大学生,就特别热情,把家里的大西瓜捧出来给他们吃,虽然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乐观的笑容。

广电1502的王楠同学也是去年河南行中的一员。在看了往届河南行的同学与艾滋孤儿告别时的视频后,她深受感动,坚定了要参加河南行的决心。在支教过程中,艾滋孤儿们天真善良的性格和开心过好每一天的乐观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英语专业的冯翊宁同学表示,自己自小就有一个支教梦,希望有一天能走进山村,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这一梦想在河南行中终于实现了!她向记者分享了一次特别温暖的经历:有一天中午午睡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有一阵嘈杂的声音,因为孩子们总是来得很早。然后有一个瘦瘦小小的姑娘跑进来,递给她一朵小红花,又害羞地跑走了,这件事让她觉得特别感动。

  冯翊宁认为这类支教活动能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看到社会的真实现状。在整个支教的过程中,收获的不止是履历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能为这个世界上某个角落里的人做些什么。他强调,每一个参与支教的人都应该放平心态,将自己不单单视作施助者,更应该视作学习者,抱着去学习的心态能让支教的收获更多。

  “在这半个月里,不敢说我们会给艾滋孤儿们带来多大的影响,但至少我们会把我们有的都带去给他们。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一次锻炼!”会长朱方圆如是说。

  心系落后山区――“西城心旅”

  外语分院杨洁羽老师曾作为“西城心旅”活动的带队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四川阿坝的大山里进行支教活动。她说,起初是受到同学的邀请,同时自己也希望去了解一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去帮助他们。

  到了那边后,她曾很多次对孩子们的一些回答感到震惊,记得在一次地理课上,当学生们被问及中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时,他们的回答竟一致都是安徽,参与支教的同学们以及老师们都很惊讶,心里都暗自想到,当地的教学质量也太差了,怎么把学生教成这样。后来,大家通过了解得知,在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后,是安徽省负责这一片的灾后重建,从那以后,安徽省便占据了当地人心中“首都”的地位。 他们是如此的善良,懂得感恩,却没有很好的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

杨洁羽表示,城市学院的学生都来自祖国的各个发达地区,过着相对舒适且安逸的生活,对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都不了解,所以,她建议大家都应该积极地投身到这类的支教活动中,生活环境与观念的巨大的反差会让大学生们更加懂得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支教还能帮助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在面对弱者时,乐于去帮助别人,勇于去奉献自己。

除这些支教活动外,学院也还有许多其他的品牌支教活动,如信电分院信电学院学生第九党支部发起的“红色引领 支教续航”项目,党支部组织全体成员,通过每周的“梦想讲堂”、每学期一次的校园开放日活动、每年暑假的实地支教、“爱心义卖”、一对一长期帮扶等方式方法,在大学期间全程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女心灵健康成长的志愿服务中来,该项目今年还入选了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工作案例精品作品。

大学生群体是一群精神和体力都十分活跃的青年,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大胆地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无论是投入支教还是参加其他的志愿者类活动,都是良好的途径,去探索一切新奇与未知,同时也在风吹日晒中经受磨砺,收获成长。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