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院史工作自2015年年末启动以来,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并开启了对于学院历任老领导的一系列访谈。作为深受爱戴的学院第一任院长,鲁世杰“鲁爷爷”也于近日欣然接受访谈。忆往昔峥嵘岁月,听他将学院创院之初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故事娓娓道来,至今仍让人心潮澎湃。
“为地方服务,创办具有浙江大学水准的本科生教育”
1999年5月份国务院召开会议,讨论怎样为21世纪前二十年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做好人力资源的准备,做出了一个决策:超常规地发展高等教育。这个时候浙江大学刚好四校合并,合并后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样就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而本科生的规模保持不变。于是,我们决定不辜负浙江省人民对浙江大学的期望,建设具有浙江大学水准的本科生教育,浙大城市学院的创办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当时我已经五十八岁了,接到来校长的电话,希望我来担任浙大城市学院的院长。我对民办教育有一些了解,也有一定的感情,因为我的父亲当年也是和几个老人一起办了长征业余学校,到现在还在,被称为乡镇企业财会人员的摇篮,所以我决定接下这个担子。而且我对自己也很有信心,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好学生、好老师,在做浙江大学教务处长期间,浙大本科生教育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另外我曾经去美国访问过一年,对国外的教学也有一定的了解,我相信自己能够做好这项工作。
“用创业的激情,三个月创办的一所大学”
在城院初创时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员工都充满着一种创业的激情。当时浙江大学组织部长王玉芝来看望大家,她说:“你们是城市学院的创办者,你们的工作会在城市学院留下你们的足迹。”这句话也很朴素,但是对大家是一种很大的鼓励。1999年7月20日,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到10月4日新生开学,我们用三个月创办了一所大学。
1999年我们招了431个学生,新生开学报到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家长说,“这个学校没前途的,你看报到花了这么多时间。”当时学生队伍确实排得很长。于是我就把教务处、学工部、后勤部的负责人找来,决定一年后再迎新生时,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报到。结果我们做得非常好,第二年一分钟内就可以办完所有的手续。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创业的精神!我们总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2000年,我们原定计划招1200名学生,后来因为报名的太多,追加了300,招了1500名。
那时候人少,每年新年我们都有全院的迎新晚会,有一次有个从英国回来的英语老师叫陈晓角,她把我打扮成一个阿拉伯酋长,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员工、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亲密的,感情很深。而且我们经常和同学们接触交流,比如召开师生座谈会来疏导他们的思想,交流一下感情。看着这个学校一栋栋的楼建起来,校园的面积逐步扩大,这种感觉是非常有意义的。
印象深刻的还有五周年院庆。这是向全社会展示学院办学成果的一次好机会,我们召开了庆祝大会、文艺晚会、音乐会等。一次演出时,当时已经给学校捐赠的香港企业家魏绍相先生就坐在我边上,他说:“鲁院长,这些学生都是你们城市学院的吗?他们表演得很不错。”我说:“都是的。”不仅如此,当时浙大的文琴艺术团到香港演出,总共36人,8个是我们城市学院的学生。我给当时的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童芍素打了一个电话,我说:“你知道吗?你马上要率领的这个团,九分之二的成员是我们城市学院的。”我为我们的学生感到自豪。
这些是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的城市学院。
“上规模、上水平、办出特色”
我们当时的办学理念,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依托浙大、立足杭州、服务浙江、面向世界(国际化办学特色等是以后提出的)。发展战略是上规模、上水平、办出特色。
上规模放在上水平前面,是因为学校没有一定的规模就很难运行,特别是前几年,资金不足、师资不足,基建也没法开展。上水平我们也始终都没有忘记,我们是浙江大学的独立学院,有高起点,因此我们要高水平,对自己有高要求。第一年由于城市学院还不为人所知,我们的530名的招生计划没有完成,但是我们的教学质量有保证,基础课百分之八十都是浙大副教授以上且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老师承担,因此第一年的教学工作给我们做了无形的口碑,第二年城市学院的报考情况就非常得踊跃。
要办出特色,这是一个挑战。当时我们有一种说法:“让开大路,占领两先”,慢慢地我们形成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的高校开始抢占中国教育的市场,这个市场我认为就在城市学院。首先这里的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主观上他们的父母以及本人也有意愿出资去买国外高校的教育。其次是我们与浙大的特殊关系,给我们创造了很多与国外高校交流的机会。学院成立第十天,丹麦奥尔堡大学来院访问,并且资助我们回访,这个学校以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著称,后来我们又争取了第二年访问的机会,慢慢地扩大了国际交流合作的范围。2000年,时任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胡建雄带领我们和浙大一起访问了香港和澳门,参观了澳门旅游学院。第二年就收到了他们的邀请函,请我们的学生去参加他们的summer school。2002年,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的校长来访,并于我们建立了合作。我觉得只要学生能出去,哪怕不拿学位,能感受国外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氛围,也一定有好处,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和国情对他们都是很大的促进,果不其然,我们的学生收获很多。在2003年1月,学院的领导们一起提出了国际化发展的战略。
人才培养理念是和学生最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来培养他们。当时我提出了3M理念,多规格、多渠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我们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个性化,学生根据兴趣特长来选择课程。慢慢地我们摸索到了“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这个理念。首先要毕业,这是个基础和门槛;另外要扬长,一个人到了社会上主要是依靠他的特长和优势来成就他的事业,而不必面面俱到。我们的高考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求学生全面、不偏科,还要应试能力强;但有些学生不擅长考试,但情商高,做事能力强,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往往会有不错的表现,城市学院就聚集了一群这样的学生。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靠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尽管我们和浙大在师资队伍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学生之间差距并不大,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成才”。
当时我对学生社团活动也非常重视,一方面学生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他人提供一些服务。美国大学社团活动就特别多,约束非常少,这样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有些社团活动是触及灵魂的,我印象很深刻的当时有个社团“西城心旅”,他们到大山里去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回来女同学们讲起来都要流泪,因为那边的孩子太苦、太穷,他们不知道大山外面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过生日是什么意思,他们的理想是“做城里人”,这些对我们的学生触动很大。我认为对学生们的关爱应该是全方位的,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让我最欢欣鼓舞的事情,不是各级领导来院视察,而是看到我们的学生一个个的成长成才。比如,法学专业2004届毕业生刘真获2002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华东赛区第一名,是学院第一个拿到外面竞赛奖的学生;2006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徐杭平,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八大最佳辩手之一(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有111个参赛队伍,我们打败了很多名校,最后败给了外交学院获得第17名);姚冰,2005届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考取了外交学院研究生,现于外交部任职;临床医学专业2005届毕业生林丁盛,以本科生的身份参加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术会议;计算机专业2005届毕业生裘荣康,大学期间出版了两部小说。这些消息是最令我高兴的。
人物名片:鲁世杰,男,1940年出生,杭州人。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美国《数学评论》特约评论员,浙江省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浙江省委副主委。曾任浙江大学数学系副系主任、主任、教务处长,1999年7月至2005年7月期间担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第一任院长。任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中国数学会理事,浙江省数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理科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委员;德国数学评论特约评论员;浙江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科教委员会副主任。2006年2月起任越秀外国语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