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国际化氛围的营造一直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是合作办学项目、各类交换生项目、寒暑期赴境外交流学习活动,还是一年一度的国际交流文化节、面向全院学生且种类不断增多的外语类公选课,城院学子总有丰富多样的机会去亲身体悟国际化校园氛围的魅力,在吸收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中收获个人成长。
对外交流,多元化教育资源助力学子成长
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教育国际化方向,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学院海外交流与合作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选派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亲身体验境外高校学习环境与学术氛围,以此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院的境外交流活动有两种:寒暑期境外交流活动的门槛较低,面向全校学生;一学期或一年的境外交流活动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国外的学习与生活。”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陈�老师介绍道。境外交流活动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出国学习体验的机会,而每年学院组织召开的成果汇报分享会,让同学们有机会全面回顾交流经历,梳理所得,并向更多的同学展示。“学院许多境外交流项目开展已有些年头,但学校也在不断开拓新的‘资源’,与德国维尔兹堡应用技术大学合作的交流活动就是近几年新发展的项目,反响良好。”
由于时间或课程限制,短学期、寒暑期境外交流在同学中深受欢迎,很多同学选择“试水”过一把在国外生活学习的瘾。2007年,医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的交流活动正式开始,延续至今。活动针对护理学专业学生开设,对专业水平和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香港理工大学医学院在教学方面有哪些优势?学生交流时能学到什么?医学院海外交流活动的负责老师韩海英解释道,“香港理工大学更加重视学生科研、教师科研等科研项目,会对新型的医学案例进行研究,应用性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我们会在交流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带着课题去学习,进行科研探索,获得启发,提高实践能力。”

护理专业同学参观香港养和护士学校
护理1302班的韩帆曾赴香港理工参加交流活动,于她而言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课程的区别,“香港的医疗设备和医疗环境相对于大陆来更为先进,课程也更加丰富、重视创新。学校会开设一些研究性课程,护理教学也不仅限于基础的临床护理,还会有芳香护理、心理护理等等。”基于课程,韩帆和同学开展了“互联网+延续性护理”的课题研究,将互联网与家居护理相结合,希望能够和一些企业合作开发APP,让已出院的病人或者老年人能够通过这些软件得到医疗服务。“通过交流,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回校后的学习也更有针对性,会更关注科研学习和英语学习,职业规划也更加清晰。”
工程分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交流活动也令人耳目一新。该活动于2014年开启,主要面对土木工程专业大一新生,研究交通方面的课题,专业性极强,回校后的成果汇报获得了暑期短学期社会实践十佳团队称号和学生寒暑假赴境外交流报告会第一名等荣誉。“新加坡国立大学还联系了新加坡交通、土木工程方面的权威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老师十分风趣幽默,个人魅力十足,学生们听课都很认真。”工程分院负责海外交流活动的张桂莲老师热情地介绍。

土木工程学生参观新加坡城市规划馆
相比于学生短期出国交流,合作办学项目在提高学生的全球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方面更具优势,为学生之后的出国深造、就业等奠定良好的基础。UW项目(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USQ项目(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合作举办国际商务、国际贸易本科教育项目)一直以来都是商学院的品牌项目。UW1101的周紫琳曾在新西兰参加一年交换生项目,目前就读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她认为,“在新西兰的学习经历着实增强了我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在课外时间自己查找资料、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课余生活中和同学们一起自驾环岛游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也使得她的独立生活能力大大增强,为她之后的国外继续深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营造氛围,潜移默化造就国际视野
除了众多出国出境交流活动可供选择外,学院内也一直努力营造国际化教育氛围,让同学们在校园内通过耳濡目染拓宽视野、培养国际竞争力。自2012年以来,学院每年定期举办国际交流文化节,不仅邀请曾参与交流项目的学生开展赴境外交流报告会、赴境外交流成果展,还创办国际教育展为有留学意向的学子助力,提高留学质量。在2015年的国际交流文化节现场,学院还设立了一个PS(Personal Statement个人陈述)修改的展位,由省内业界的金牌文书顾问亲临现场为学生进行文书修改指导,深受欢迎。
在教学方面,学院还引进了海外名师,充实学院师资力量,以国际前沿理念助力学子专业提升。如台湾铭传大学计算机工程学系主任暨所长李御玺教授受聘学院客座教授,并连续两年在暑期短学期在计算分院开设近一个月的大数据分析课程,针对数据挖掘的应用与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广泛且深入的探讨,深受学生欢迎。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数理统计系主任钱莲芬教授亦受聘学院客座教授,在暑期为统计专业大三学生讲授统计建模与R软件,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对于关注热度持续上升的小语种学习,学院也做出了紧随时代潮流的努力。在本学期前的选课过程中,不少同学惊喜地发现公选课给予了大家更多修习第二外语基础技能的机会。日语、韩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公选课均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捧,选课人数远大于课程容量。能够多说一门语言对于不少非外语专业的同学来说,是非常新鲜的一件事。“起初是因为现在热门的韩流文化中耳濡目染而产生了好奇,当然也希望学习韩语能在以后出游时带来便利。”药学1404的杨雪吟表示,“虽然开始学之后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也需要时常巩固复习,但是在单词、句子的学习中接触到了不少以前在电视剧里能听到的内容,激起了更大的学习兴趣,我觉得非常酷!”
学院拥有非常先进的外语教学设施,为同学们的外语学习提供接轨国际的良好平台。位于文科教学楼一506的全景教学实验室是口语课的专用教室,也是英语辩论演讲中心、英语协会和TMC的常规活动场地,与其他教室不同的是,讲台周围红色的墙体、模拟演讲台和多处设置的录影机让外语专业的同学们在演讲与辩论练习的过程中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位于同楼520、524的翻译实验室也真实地模拟了翻译实战的工作环境,同学们在口译主讲人演说内容时计算机自动录音存档,口译结束后可直接回顾自己的口译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还配备有日语、德语、法语等语种的同声传译室,让翻译方向的同学们能够在课堂中得到更多实战模拟演练。
学生社团及组织作为打造校园文化氛围的主力军,也在开拓同学们国际视野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语协会、英语协会“ZUCC-English Association”等,都致力为全院师生提供更广的语言交流和学习平台。英语角作为英语协会主打的精品活动,让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鼓起勇气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逐步摆脱“哑巴英语”困扰,想说、敢说、能说、会说。一年一季的日本文化专场(中日文化交流节)成为日本语协会的特色传承,中日茶道表演、日本舞及和服秀等也是协会的一大亮点。除去日本语的学习,协会有面向全院学生开展的“日本语小课堂”和“寿司制作大赛”两项品牌活动,为广大非日语专业同学搭建学习日语的平台,提供亲身体验日本文化的机会。
为了充实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同学们的第二课堂教育,为同学们提供最佳的英语辩论与演讲舞台,外语分院于2005年成立了致力于拓展英语素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培育批判性思维的英语辩论与演讲中心(EDPC)。自成立以来,中心定期组织导师对成员指导训练,积极开展校内辩论与演讲活动,每年带学生出校门参加各级各类大赛,为学校参加英语类竞赛选拔和培训了大批人才。组织参与演讲活动和辩论比赛,每年斩获市、省、全国各级奖项多项,成绩斐然。
辩论演讲中心下属的浙大城院双语演讲会ZUCC Bilingual Toastmaster Club(ZUCC TMC )则是锻炼演讲口才的极佳去处。学院俱乐部于2012年4月1日在TMC全球总部注册,主要活动为每周一次2小时左右的演讲会,期间可以尝试不同的角色(主持人、评估团、时间官、哼哈官)进行提高。除去演讲,俱乐部还有独具特色的活动:角色扮演、户外拓展等都让成员们潜移默化学英语。俱乐部的全球性使得会员走到哪儿都能找演讲的乐趣,“在校内我们会请一些校外资深会员进行培训分享,而出校门我们会参加不同俱乐部之间的交流,总能有不一样的感官体验。”TMC现任部长英语专业杨珍这样介绍道,“我们在创建有城院特色的氛围,每次演讲会结束之后都有小调查,我们会知道你的收获、疑难、反馈,更有针对性地给出意见,当然俱乐部也会有所改进。”ZUCCTMC创办人&指导老师洪一鸣则称,自己在TMC收获了宝贵的三个F:Feedback——积极、坦诚、难得在平时听到的反馈;Friend——跨行业却能一起成长的朋友;Fun——和这群快乐的人在一起,会上会后都有乐趣。

TMC的日常培训
校园内外,国际化教育成果喜人
学院近年来打造国际化教育办学特色成果喜人。 为了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出国深造意识,学院逐步推出“4111”计划,即鼓励广大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低年级阶段至少参加一次寒暑期文化交流,进入高年级后至少参加一个一学期以上的海外学习项目,毕业后选择赴境外继续深造。学院毕业生赴海外深造人数近年来均居省属本科院校前茅,2015届毕业生赴海外深造人数达31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0.05%,再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学院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课程合作项目成果较为突出,至今有100人圆满完成本科学业,59人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被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全美排名前50名的高校录取的学生比例占62.5%。
经过十余年的拓展,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法国、爱尔兰、丹麦、日本、新加坡、芬兰、香港、澳门、台湾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对外交流形式涵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合作项目、“三明治”海外学习项目、交换生项目、推荐攻读硕士学位项目和寒暑期文化交流项目。
学院共立项建设双语重点课程42项,Global Economics and Trade等7门课程为杭州市双语精品课程立项项目。学院还推出双语特色课堂认定工作,有 23个课堂获得认定,其中全英文授课的A类课堂6个。此外,学院还着力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加强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建设,努力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到目前为止,学院有“雅思与英联邦文化”等11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修读,并着手开设“托福听说”、“英国议会制英语辩论”等通识选修课,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015年,学院重拳出击,与合作多年的怀卡托大学签署了共建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怀卡托大学联合学院)意向书。在原有的项目合作基础上将全方位引进怀卡托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办学模式、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管理经验。学院将以此为新契机,继续狠抓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不断引进、消化、吸收、融合,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努力将其建成国际合作的示范田、人才培养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