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彰显榜样引领的力量,激励广大学子志存高远、锐意进取,推进学院学风建设,学工委组建了第二期“理想•星使者”优秀学生讲师团。本期讲师团成员由19位2014-2015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组成,讲师团将以“理想•星课堂”为载体,以讲座、课堂和沙龙等形式,让榜样力量走进大学生身边,让先进事迹激励大学生成长,让城市理想引领大学生前行。
4月8日晚,理想星课堂时隔一年再度开课。2016届毕业生医学院毛诗莹和法学院朱博夫分享他们的大学之路,有严肃有趣味,有理想有目标,有勤奋有坚持。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不是电影,生活就是生活,成功的果实一定少不了汗水的浇灌。
毛诗莹:四年逐梦的科研之路
来自药学1203班的毛诗莹,曾作为第二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于SCI期刊(IF:4.753,第一作者为导师),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于国内期刊,且作为第一作者另有两篇论文被录用。大学里还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国创项目、省新苗人才项目、大学生科研多个科研项目,并获得了“挑战杯”竞赛三等奖等各类奖项20余项。
科研是辛苦的,同时也是有价值的。对于科研,毛诗莹认为要充满兴趣,并且努力地去对待它。毛诗莹在大二上学期就开始进入了实验室的世界,一开始的时候她并不知道怎么去学习,怎么去进行实验,后来在跟着学姐学长的摸索过程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为以后打下了基础。
谈及科研经验,毛诗莹表示无他,就是要多实验多思考。只有动手去做,积累经验,才能了解其中的细节。首先就是要学习实验技巧,可以通过上网、书籍等查阅实验步骤,向学长讨教实验操作,提前理清实验思路以提高效率,实践出真知。其次是要经常总结,实验大多都是失败的但是不要灰心,要学会及时的总结,回想分析自己的实验过程,向同行询问交流,若有不了解的地方就应该去找老师当面询问。再者则是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科研的同时不要忘了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而思考便是要知道实验的目的,并进一步地了解这整个研究的流程,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时用什么方法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朱博夫:明确规划为职业插上腾飞翅膀
法学院法学1202班的朱博夫,是一名中共党员,三年成绩排名均为专业第一,平均学分绩点为5.0151,专业课平均分高达93分,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在校期间他以高分通过司法考试,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共计20余项奖学金与荣誉称号;也曾主持国创项目等各类、各层次学生科研8项,出版《杭州市社科知识普及丛书(第3辑)》编著图书一本;他的专业实践尤为突出,获得了浙江省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模拟法庭一等奖、征文类比赛一等奖等。
对于大学四年的状态,朱博夫认为大一是起步阶段,应该要扎实大类基础课程,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广了解、多尝试、不怕错、善用心;大二则是加速时期,提升全方面的素质,早早明确发展目标;而大三为冲刺之路,考一些真正有用的证书,用一句话说便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有了前三年的基础,大四就是准备腾飞的阶段。
而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就像走出了象牙塔,朱博夫表示这个时候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角色的依恋,维持着一种学生思维,领导说做什么才去做什么,而不是以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去观察发现并主动地去做;二是对职业角色的畏惧,怕出错怕闹笑话而放不开手脚,缺乏年轻人的朝气,事实上谨慎处事并不意味着缩手缩脚;三是主观思想上的自傲,高学历不等于人才,毕业的大学生出去找工作总是眼高手低,嫌弃工资低、工作简单、没有前途,但其实只有亲手去做,才能积累宝贵的经验;四是客观作风上的浮躁,不能改变这个世界的规则那就去适应这个世界的规则,出了错首先从自身上找原因。
万事开头难,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朱博夫建议要学会坚持,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尽快了解社会和自己,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做到“四多一少”:多听、多看、多学、多思、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