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记者是怎样讲好故事的吗?想听听知名校友袁奇翔传授他独特的新闻创作手法吗?12月26日晚,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之声采访部副主任袁奇翔做客城院,为学院学生记者团做专场培训,传授做新闻如何讲真实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一个合格新闻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新闻真实以及敬业的重要性
讲座一开始,袁奇翔播放了美剧《新闻编辑室》中的一个片段,用剧中角色对“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之后的种种应对告诉大家新闻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态度。
当爆炸一案发生时,各大电视台在第一时间争相做出报道,然而大多数的资料都来自于网络,并无亲临现场。“新闻要有可靠的消息来源才能发布,报道新闻必须通过现场采访和向有关部门确认之后再发布。”袁奇翔说道。
剧中的各位记者收到通知后,都在第一时间奔赴岗位,这不仅仅体现出敬业精神,更凸显出团队意识。正如袁奇翔所言:“不管身处何方,都要第一时间回到工作中去,这是敬业精神的体现。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而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时代。”一个人即使力量再大也有限,而一群人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一个团队可以更全面、有效和快速地去了解情况,得到丰富有价值的信息。
如何把新闻变成一个好故事
做新闻如同讲故事,要能吸引读者、观众,才能做出受欢迎的新闻。
有吸引力的开头,可以变动时间线。如宁浩导演的《心花怒放》和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都通过另类的时间线将故事变得更吸引人。
“标题导语也很重要。”袁奇翔说,“如今新闻不再如以前那样格式化,导语可以残缺但更加强调新闻的细节性和戏剧化。”他举了义务试水高薪公务员这篇新闻对小标题更改的例子说明了小标题的重要性。接着,他又将悉尼奥运会上中澳两国对中国运动员失败回国这件事不同方式的报道给大家做了对比,澳方因为对导语和内容别出心裁的安排,使得整条新闻更胜一筹。
把故事讲好,不仅需要情节动人,更需要把握节奏。袁奇翔选取了柴静《看见》中伦敦奥运会后柴静对国家队网球教练李永波关于“让球风波”的专访视频,分析新闻编排和节奏的重要性。“节目一开始从照片说起,用李永波赢得大满贯时的照片吸引观众兴趣,接着事件回放,呈现李永波的对‘让球风波’的表态,结尾因为发生意外,戛然而止,更使得观众意犹未尽。”袁奇翔指出节目的编排特点,告诉同学们要学会对新闻合理布局,把握节奏。
万变不离其宗,以人为本
“写新闻最主要的是‘人’,要围绕着‘人’、‘人性’展开。比如年终总结报道,一味地给数据和大镜头的剪辑,老套的配音是无法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袁奇翔指出新闻中应该避免的“俗套”,“由点到面才是好的选择。可以通过几个先进企业家的故事反映整一年来经济取得的发展,这样才能不入俗套。”
好的新闻,意味着能够使人感同身受,或者将人带入新闻中去。电视节目中观众可以通过新闻画面身临其境,而广播就难了。拿袁奇翔在伦敦奥运会中对孙杨游泳夺冠的现场广播报道来说,光凭比赛现场的声音很难将听众带入比赛时紧张的氛围,此时他选择不停的解说和播报孙杨的比赛进展把握了节奏,带动听众情绪的起伏。即使时隔两年,这则新闻仍能够让听众感受到当时振奋人心的场面。
选择对的人,把人带入新闻中去是袁奇翔写新闻的秘诀。讲座中,他推荐了柴静的《看见》,希望同学们写新闻能从人入手,以人为本把握细节和节奏。
人物名片:
袁奇翔,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之声采访部副主任,2011年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2年被中央电视台抽调参加伦敦奥运会采访报道,获评最佳记者。先后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全国广播影视大奖、浙江新闻奖等全国、省级新闻奖40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