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在拿着新款手机玩着游戏乐此不疲孜孜以求想着如何通关?对不起,你OUT了。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参加谷歌Android大学生挑战赛的同学会告诉你,玩自己开发的游戏,才是时尚。
你是否还在对着电脑发呆,郁闷为什么网页打不开,为什么上网上不了?没关系,学过了《计算机网络》、《网站开发设计》和《黑客攻防》等课程的学长会告诉你:“网站有问题,那就自己做一个;网线有问题,那就自己连一跟;电脑被人黑了,也不要紧,黑客攻防的技术你也可以懂的,呵呵。”
也许有人会质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工科专业,将所学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将学校所学知识应用于企业实际领域怎会如想象般轻松?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浙江大学为依托,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已经根据专业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一套较为完善“211”人才培养模式,一套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规格,一套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课程群体系和一套灵活多样的创新型实践体系。选择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也许未来的新一代Android就出自你的设计,也许未来新一代的ipad就来自你的创造。
“21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四年
许多高三学生进入大学,都会有相当长时间的迷茫期,从高中的被动式学习解脱出来后却迷失在了大学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找不到目标和方向,不知道为什么学和怎么学。但于计算机专业,这可不是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早在2000年初就开始创建了“21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2004年就获得了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11”人才模式将大学四年分为三个阶段。前两年为基础,第一年强调工科基础,强化学生英语、数学,夯实基础;第二年侧重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年结合学生特质和发展规划,进行分类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海外交流,使广大学生有海外学习经历。第四年侧重专业实践,学生将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决定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工程性专业实习或者在校内外科研实验室进行科研性专业实习,并结合专业实习经历完成毕业设计。
明确了专业前景和学习目标,脚下的路就会变得清晰。根据知名调查公司麦可思对学院2012级新生所做的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一新生的专业认同感位居城市学院前列。
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规格
一条流水线上的产品,每道流程都会有一套技术指标,出厂需要有一个严格的合格标准。而计算机专业则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规格做了详细定义,为专业人才培养贴上了一张合格标签。
专业的核心知识包括了8大领域:计算思维、离散结构、程序设计与实现、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应用、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操作系统与管理、网络与计算。
专业的基本能力包括了6个方面:交流能力、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其中,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核心和重点,计算机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将学生专业能力要求分成9个方面40个能力点。
专业素质则包括:善于交流和表达;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具有系统化思维、辨析思维与一定的创新思维;了解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及具备能力;具有适应多变环境的自信和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求知欲等。
不仅如此,计算机专业还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设计时,从各专业方向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专业能力出发,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潜力和职业技能,按照“需求逆推”的方法,逐级分解目标,分段实施推进,为每个学期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能力素质分解体系。
一年级强调工科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基本技能;二年级以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开发为主线,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和数据库系统应用开发的基本技能;三年级侧重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四年级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侧重工程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学生只需要对照素质能力分解体系的指标,就可以自我评估大学所学的掌握程度。
循序渐进的程序设计课程群构建
如果将人才培养模式看作是一张大网,课程就是网中的每个小节点。每一门课程建设的程度,将决定了这张网的牢固程度。如何将这些课程有机地串接在一起?则需要依靠课程群的创建。
计算机专业最为核心的一组课程群就是程序设计课程群,主要包括五门课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开发综合实践和智能终端语移动应用开发。计算机系老师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课程特点,分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应用能力。
第一层次是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和编程能力;第二层次是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开发综合实践,培养学生大型程序设计的工程方法和开发能力;第三层次是智能终端与移动应用开发,培养学生面向产业的创新应用开发能力。
为了保证实际的教学效果,计算机专业在专业基础阶段开展小班化教学,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学生多元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还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开展全方位的精细化指导。在教学中采取围绕问题展开的方法,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设计形式各异的案例,通过案例引入和分析,讲解程序设计的技术与工程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和方法具体化。
计算机专业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围绕程序设计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先后开发使用了“C语言在线测试系统”、“智能移动终端高校课程共享平台”、“ACM程序设计网站”、“课堂教学点名系统”等网络教学平台。其中一些教学平台被全国多所高校共享使用,颇具影响。
经过了多年的建设,程序设计课程已经是省精品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是市精品课程、软件工程课程编写了省重点教材、智能终端与移动应用开发成为谷歌精品课程。程序设计课程群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各门课程的教学,做到四年不断线,该教学模式也获得了2012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灵活多样的应用型实践平台
计算机专业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建议性目标:在4年内拥有1次学科竞赛获奖、1项成果(专利、软件著作权或论文)、1个科研项目开发经历、1次企业实习经历,一半以上的学生有海外交流的经历。这样的目标,让学生的课堂外生活变得充实而精彩。
在计算机应用创新实践基地,常年忙碌着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身影,ACM程序设计竞赛、电子商务竞赛、软件外包竞赛、电脑鼠走迷宫竞赛、谷歌Android应用开发大赛等,都是学生们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近年来,学生收获了ACM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银奖2项、铜奖5项、省一等奖、省二等奖4项,省三等奖2项,获谷歌Android应用开发中国大学生挑战赛(华东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等等荣誉;更涌现出了一大批学科竞赛与专业成绩同样优秀的同学。
两次获得ACM亚洲赛区银奖的计算机专业2009级学生赵森棋就是其中的一员,曾经的他只是在普通不过的一个计算学子,但一次校内的程序设计竞赛改变了他的生活:“学习ACM的过程或许显得枯燥,但每当你攻克一道难题或者想到一种别人没有想到的算法,你就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并且它会继续支持着你,给你一种信念,让你势如破竹地前进。”不仅如此,在学科竞赛的促进下,他的专业学习也突飞猛进,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学金,并获得了2010-2011学年国家奖学金,2013年,赵森棋同学顺利考取浙江大学研究生。
实验室和研究所也是学生们课余实践,大展身手的场所。计算机系建有“网络与计算”、“数字城市与电子服务”两个杭州市重点实验室,一个院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四个研究所。学生们在实验室中开展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或是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近两年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表学术论文14篇、登记软件著作权21项,获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7项。
为了达到学校所学与社会所需的无缝对接,企业实践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前,计算机系已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8个,学生可进入企业带薪实习,学院对校外实习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实践导师共同指导。不仅如此,计算机专业还联合浙大网新国际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也于2011年被浙江省教育厅列为浙江省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
拓宽学生全球化视野,培养学生国际竞争力,也是应用型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计算机专业已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开展计算机(2.5+1.5)双学位修读、与台湾铭传大学开展课程置换与暑期交流。正在台湾交流的计算机2010级学生詹寒露表示,“我们还将在台湾度过4个月左右的时间,相信此行必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期待我们的人生从此翻开更为绚烂的篇章”。
省重点“1+1”,人才培养强大的支撑保障
提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不能不提到两个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院第1个获批的浙江省重点专业,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是学院建设的第1批浙江省重点学科。如果说浙江省重点专业代表的是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而省重点学科就代表了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这两个省重点“1+1”无疑构成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双保险。
计算机专业作为城市学院建院时的第一批专业,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毕业生的素质、能力和竞争力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计算机专业在2003年和2004年的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查中分列第2名和第1名。2012届毕业生读研深造率达20%,并有多人获全奖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明显高于省内相关本科专业的平均值,就业质量和薪资收入位于同类专业的前列,许多毕业生成为了阿里巴巴、亚信、网新、华为、网易、恒生等省内著名企业的IT精英,为这个朝阳产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