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好的老师,不解释!你懂的!”“董姐和我们交流很轻松,和朋友一样。”“选她课好难,太多人报了啦!”……
记者曾发帖征集对计算学院董婷老师的评价,不到10分钟立刻得到了十几条回复,“好”、“幽默”、“ 上课很生动”等词构成了对这位年轻老师的一致印象,让人忍不住去她的课堂上一探究竟。
董婷,2002年加入城市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主讲线性代数、高等代数等。现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累计发表论文8篇,其中国内一级刊物论文三篇,SCI论文一篇,曾获浙江省高校“育人奖”、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学院第二届“教学优秀奖”等。
百变的教学方式
一个投影仪、一张纸、一支笔,每堂课都能看见董婷在纸上演算讲解一道道题目,并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大家。在她的课上很少用到PPT,甚至板书也少,几乎所有的演示都在投影仪上进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后排同学也能看得清楚字迹,条分缕析的讲解过程也让同学们印象更加深刻,“学习最重要的是将知识理解,记在心里。”董婷说道。
董婷从事的是《线性代数》、《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课的教学,这些课大多枯燥,可她总能想着法子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起来。“线性代数,伴随矩阵,哼哼哈兮”,她会把公式概念上套上周杰伦的R&B的节奏,想忘记也难;她会在课上表演单口相声,那摸样不逊色专业的相声演员,沉闷的课堂立刻充满欢笑;她上课时会冷不丁说出几个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她会讲自己的老公与女儿,各种生活趣事都成为她与同学分享的话题。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方式总能融入学习相关的内容上,有时是学习方法,有时是如何规划生活。资产评估1001班的徐吕靓表示:“董婷老师上课精气神十足,很能带动气氛。老师讲得细致,学生听得进去。”
正因如此,董婷的课常常很难选进,“董婷老师的课,一旦选进,绝不出让!” 有同学斩钉截铁地宣称,更有些没有选上课的同学默默地蹭了一个学期的课。也难怪董婷会多次当选“我最喜爱的教师”了。
“培养能力比给予知识重要”
许多同学都发现,董婷上课从来不带教案,她的课堂也没有照本宣科的那种单调。董婷表示,她在平时备课的时候就要求自己脱稿上课,虽然这样的过程很是辛苦,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消化教案上的内容,但唯有如此,授课时才能迸发出一些灵感的火花,在讲解时能不时加入一些偶然的想法,使得课堂不会因为套路固定而过于乏味。
在对自己严格的同时,董婷非常重视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认为这才是高中生与大学生的区别所在。对于知识点,她强调“第一要了解是什么,第二要知道怎么用,第三要懂得为什么” 。
那么如何在课上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呢?董婷也分三步:复习、预习、练习。董婷的课一般都是3节连上。每堂课伊始,她会在投影仪上借助例题逐步仔细讲解上节课的内容,抽出时间给同学们复习,温故知新,这样的复习不是简单的几分钟,而是一节课,把上次的学习内容再温习一次。之后的第二、三节课,她才会开始教授新课。在她的课堂有个惯例,无论课程多么紧张,总会抽取时间给学生浏览新知识点,她说,“现在的学生总是没时间预习,既然他们自己没时间,我就帮他们挤时间。”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好自学总结,提升学习能力,在听课的时候才能更有针对性。正是有了自学总结时得到的重点,在练习环节董婷也更能“对症下药”。“三步走”的方式不但增强了听课效果,还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的课堂不仅在教学,同时也在育人”
一个好老师的课堂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她用心的琢磨以及对学生真诚的付出。因为那份对教学的真诚与对人的贴心,董婷的学生与周遭的人都喜欢并享受和她的交流。“我的课堂不仅在教学,同时也在育人。”这也是董婷课堂的不同之处。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像某些老师只是匆匆讲完知识点就完事,董婷常常穿抽一些人生道理的讲述。如在学线性相关无关知识的时候,就对比将来在工作中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比较高阶行列式运算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似乎比较麻烦的做法却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看似很方便的办法反而使得后面的解题更复杂,此时,董婷也会引申出一些人生道理,告诉学生有些道路看似充满荆棘,可一旦勇敢走下去,反而可能会引领你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平时多给大一学生上课,在董婷看来,新生刚步入大学,有些迷茫,缺乏目标,于是她便常常讲述一些优秀学子鲜活又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她身边的例子,从上学时候的同学,到教书后遇到的学生。她希望这些真实的励志故事能够对新生们有所触动,“我无法改变一个人,但是我希望我可以影响他”。
“亦师亦友”的董婷总是热心给学生们提供参考意见,使人受益良多。即使在课下,也常常会学生主动联系她,寻求帮助,甚至一些已经毕业了或者身在异国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还是会找到她,希望听取她的意见,她也总是细心地和学生沟通,送上一份祝福或建议。百度贴吧网友“爱谢安琪”说,“董姐,可爱漂亮,聪明幽默,犀利的同时还不失温柔。从新生入学,一直到读研究生,她的关心常常贯穿学生学业始终,对他们的人生观亦有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