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在浙大城市学院一教室里,微微升温的空气里有着似严肃似亲切的声音,这个声音关于文化、价值,试图带给传媒学子一些深思。这个声音来自徐海荣,浙江杭州出版集团董事长、总编辑、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协委员。
在世界文化之林拥有自己的声音
“中国要拥有自己的声音!”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同学们印象尤深的是徐海荣反复强调的这句话。自去年夏天,他被邀请前往美国伯克利大学开设中国文化课程,课程系列涵盖了政治、企业、风俗、礼仪、服饰、收藏等十二大主题,全面地向美国名校的精英学子以及社会公众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徐海荣表示:“从大的角度出发,作为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中国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怀着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国有文化,可以让美国人系统、正面、全面的对待中国文化。从小的角度来说,过去我们对历史文化不够重视,现在必须抓紧时间,利用好的经济、科技条件,将杭州的历史文化瑰宝保护好,这是我们这一代出版人的责任。”谈及在伯克利大学的开课,幽默的他直言:美国人的优越性很强,“一根筋”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
为进一步分析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独有价值观、思想观,徐海荣还通过对比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和武则天的经典例子来说明,即政治、价值、思想斗争最终都可以归结到文化上,这一切的精义都源于思维模式的不同,然而思维模式的终结正是导致每个民族产生不同文化的本质原因。中国人都重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孔子对于“恕”的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算中国每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不同信仰,但这一切并不代表它们不可共生,众多的文化特色之所以都能存在,是因为有共同的认可点在支撑,也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羡慕嫉妒恨”之后的思考
在讲座的第二阶段,徐海荣还引用了当下的一句流行用语——“羡慕嫉妒恨”,来很好地解释了既得利益者和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人们在社会角色中渐渐出现了差距,弱势群体对既得利益者们的不满开始爆发,仇富仇官的心态被形象的概括称为简单却又很贴切的五个字,即所谓的“羡慕嫉妒恨”。下层群众在表达对官富者不满和不屑的同时却不能掩盖心底想得到同等待遇的渴望,一些仇怨的话语里面往往包含着浓重的羡慕和嫉妒。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感情不是简单的仇恨和羡慕嫉妒可以解释的,正是这样才有人概括出这精辟的五个字。
然而这五个字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现实中的很多事情,让我们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感慨。个别企业家们在创业初期所表达的友好、后期的贪婪、以及在施善时的高调,的确让不处于官富阶层的人多少觉得虚假和不满。徐海荣不避讳用身边好友作为例子来直接讲述,让在场的同学们感受颇深,也更好的理解了中国文化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职场人才招聘问题,徐海荣明确表示,他注重的是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他鼓励在校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才能不与社会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