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从“点拨型”教学到“细致型”教学
发布时间:2010-12-07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徐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以来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流体传动及控制的研究。承担过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委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省重点科技项目、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等,计二十余项。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机电部“科技攻关中有突出贡献人员”、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优秀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等。发表各种科技论文40余篇,主编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一部。  

    徐立2003年从浙江大学调入城市学院,凭借其20余年的教学经验和耐心、幽默的教学方式,不仅获得了城院师生的好评,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与学生相处的方式。 

   “在浙江大学的教学更强调启发点拨学生,城市学院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课堂上就需要更细致耐心的讲解。”徐立说。于是他一改在浙大时“点拨型”的教学方法为“细致型”教学。不过这种教学方式,徐立反而觉得收获更多。“讲解需要更细致,因此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更多,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也更好。”于是在很多学生眼里,徐老师有时候更像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严厉的、“上完课就完事”的教授。

    徐立的课堂的到课率往往都比较高,问其原因,他笑着答:“大概是我管得严。”徐立经常在课堂中设置提问计分环节,使得学生不会轻易缺席每一次课。“为师者,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成就感就在于能够看到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的成长”谈及其教学的特色,在学生作业批改环节可见徐立的用心。他每次批改学生作业时都会花时间细致耐心地去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错误的、正确的亦或是新颖的,他都会费一番功夫研究。“我们老师的每一次教学工作都是心情愉快的,因为我们的劳动成果能得到体现。”但是,徐立最痛心的事是作业中出现抄袭现象,他觉得这不仅是轻易放弃了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也是对别人工作的不尊重。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徐立表示,大学生四年的变化是很快的,不仅是智力发育,身体发育,还有心理发育。“我们老师一天天地看着学生的成长变化,更是有一种成就感。四年的大学生活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厚实基础。你要成长,我来帮你成长。”在接受记者短短的采访过程中,时不时会有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向徐老师征求择业就业方面的意见。对此,徐立阐述了他的看法:“学校有关这方面的讲座或是领导、老师的忠告都是正确的,我无非只是把这些话再重复一遍,充其量是细化些。但是这些正确的话却很多被学生自己忘记或听不进去,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对这些忠告体会不深。”因此,徐立建议现在的80后、90后不能太自我,能够独立思考是好事,但老师家长的话也该适当地听听,当时可能不理解,但可以先照着做,以后再慢慢体会。正如他对大一新生的简简单单“好好学习”四字寄语,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只有靠自己在实践中体会。 

    徐立说,在读中小学时,由于受文革影响没法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后,他们那一批人都非常珍惜,每个人都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但在步入大学之初,他也曾不了解自己的专业,甚至比现在的大学生更加迷惘。对于迫切想要了解自己专业但实际却还很迷糊的新生,他说通常只要认真做了,获得了成果,就会做一行,爱一行。他也对那些选择工科的学生表示赞赏,在他看来,选择传统工科的专业很正确,既有传统行业的稳定优势,又有高科技应用的强烈需求,在就业稳定、事业前途等方面都还不错。

    在将近二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徐立不仅有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在科研上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徐立表示只要付出劳动,就会有收获。他说:“其实,科研中最难的是获得项目,因为你在这之前就要把项目规划好、构思好,这不仅需要技术能力,还需要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文字能力等,有综合性的要求。”所以他一直和工科学生强调要全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他丰硕的成果也证明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箴言。 

    徐立教授虽已年过知天命,但是他对工作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年轻人,他那灿烂的笑容,向师生诠释着为人师的满足与喜悦。师者的魅力无懈可击。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