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特邀嘉宾: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院长 吴健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委书记 胡礼祥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务部部长、招办主任 颜晖 采访对象: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院长 吴健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委书记 胡礼祥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务部部长、招办主任 颜晖
主持:记者 方秀芬
通讯员 戴笑笑
视频:曾瑞阳 叶向挺
特别提醒
“高校招生访谈”网络专题已在杭州日报网(www.hzrb.cn)上线。考生及家长登录杭州日报网,在首页上直接点击“高校招生访谈”专题,进入“论坛讨论区”各个高校讨论专区便可以留言咨询;或者也可以点击杭州日报网首页“经典学堂”频道,在“本期主打”里即可看到“高校招生访谈”专题。届时,各高校招生负责人也将给予解答。
新增资产评估专业
记者:今年学校招生基本情况如何?录取批次如何安排?在浙江招生多少人?
颜晖:我院今年招生总计划3500人,其中浙江省招生2850人(文科812人,理科2038人)。省内各招生专业在本科第二批次招生。
记者:是否有新增专业?
颜晖:今年,新增资产评估专业,按经济管理大类招生,一年后分专业。资产评估是一项专业技能,在交叉融合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上,为资产价值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
记者:有个别学生在入学后,可能对自己原来所报的专业不满意,那么在转专业方面的政策是什么样的?
颜晖:学院的转专业政策比较宽松,新生进校一学期后即可由本人向所在分院提出书面转专业申请,每年有200余名学生通过申请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
六成以上毕业生留杭就业
记者:“奖、助、贷”政策如何?奖学金覆盖面达到多少比例?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需要什么条件?
颜晖: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优秀学生设立了新生精英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创新创业类奖学金、对外交流奖学金、道德风尚优秀奖学金、优秀团队奖等。此外,学生还可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由社会各界捐赠的各项外设奖学金。奖学金覆盖面达50%。学院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提供助学贷款,学院按办学成本收费,学费标准高于省属公办本科院校,请考生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填报。
记者:学生就业情况如何?
颜晖:建院以来,我院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首次就业率连续七年在93%以上,其中60%以上的毕业生在杭州就业。每年有10%左右的同学收到了国内外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在国内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中,有50%的同学被国家“211”或“985”大学录取,赴境外留学的同学绝大多数被录取在美、英、德、日、法、澳、香港等地区的名校继续深造。近三年,先后有多名毕业生被评为“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和“杭州市大学生十佳创业之星”。
记者:学院还有哪些学习深造途径?
颜晖:每年在一年级学生中选拔1%优秀学生进入浙江大学相关专业学习;在四年级学生中每年选拔100名优秀学生进入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南昆士兰大学每年向我院国际商务、国际贸易专业合作办学项目的应届毕业生提供若干免试商科硕士全额奖学金。学院每年推荐近30名优秀毕业生赴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单科成绩有要求
记者:填报学校专业志愿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专业与专业之间,是否设置级差?
颜晖:(1)城市学院根据培养要求对部分专业设定英语、数学单科合格线,英语单科成绩具体要求如下: “经济管理类”原则上要求90分(含90分)以上,“英语”专业、“工商管理(中澳合作办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澳合作办学)” 、“金融学(中新合作办学)”原则上要求100分(含100分)以上,“艺术设计”专业原则上要求60分(含60分)以上,其余专业原则上要求70分(含70分)以上。数学单科成绩具体要求如下:“应用统计与计算科学类”原则上要求90分(含90分)以上,其余理工科专业原则上要求70分(含70分)以上。
护理学专业不招无志愿男生,其余专业对男女生比例无特殊要求。“金融学(中新合作办学)”只招收有专业志愿考生。学院在浙江省原则上按计划数1:1的比例确定投档线。
学院在确定考生录取专业时,第一专业志愿到第二专业志愿按1―3分级差录取,其余专业志愿按分数优先录取。专业录取过程中,若出现总分相同的情况,将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选拔。对加分考生,在专业录取过程中,按原始分计算。
记者:请您告知学校招办的联系方式(电话、网站)。
颜晖:招生咨询电话:0571-88018551。网址:http://www.zucc.edu.cn。
同时,学院将于考生填报志愿期间(7月23日)举行第二场“校园开放日暨2010年招生志愿填报咨询会”,欢迎广大考生及家长参加。
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院长 吴健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委书记 胡礼祥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浙江大学与杭州市合作办学的一所新型大学。学院以学生成才为本,倡导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精心培育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学院以“依托浙大,立足杭州,服务浙江”为发展方针,传承浙江大学“求是创新”优良校风,立足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办学,按照“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原则,合理布局专业和学科,构建了 “纵向可提升、横向可转移”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支学历和职称结构优良、理论与实务能力紧密结合的专任师资队伍,建立了关系紧密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奠定了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良好支撑体系。现拥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市级重点专业4个,市级特色专业2个,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市重中之重实验室1个,市重点学科7个,市重点实验室6个。
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学院以构建实践教育体系为抓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建立校内综合性实践基地,以“师生互动,项目实施,团队运作,科研训练”的方式,培养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与杭州市多家委局办等联合,将实习实践与产学研基地的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复合式实习和“挂钩实习”,教师带学生参与合作单位的调研项目和课题研究,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开设学科交叉型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等多种形式,如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创设创业人才孵化班、博学计划班等特色培养项目,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经济全球化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为服务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及其人才需求,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先后与近40所境外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协议,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合作、交换生计划、短期境外交流学习、师资互访、合作研究等全方位推进对外合作与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学院的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充分彰显“以我为主,整体引进,消化吸收,为我所用”的特色,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已形成优良的社会声誉。
展望未来,浙大城市学院进入了“创特色,上水平”的新时期。学院将继续发挥市校合作的机制优势,坚持教育事业公益性原则,坚持 “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办学宗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专业、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将城市学院建设成为一所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市校合作办学机制优势突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国际化办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鲜明,办学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水平新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