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日接到一封来自澳洲刘女士的来信,她是去年我在布里斯班Homestady的房东,今年暑假马斯颖(我所任班主任班的学生)参加城院学生访澳团到布里斯班,恰巧也住在她家,回国时带回了这封信。刘女士是中年高知女性,90年代移居澳洲,她有着丰富的人身经历与社会阅历,思想敏锐,关心教育,是布里斯班华人的优秀代表。
给您写这封信,似乎有很多东西需要讲,那是因为我有诸多感受来自于您们的学生。以您们去年与今年来的两批浙大城市学院的学生为例,似乎有以下几大特点值得一提。
首先,是孩子们的素质。我认为是人的品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如果省略这一条,那么其他诸多环节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也许只是我个人的偏见而已,不足为怪。
在当今“独生子”之天下的中国,好像“唯我独尊”,“为我独霸”的现象很普遍。甚而有之,即使在同学之间,家庭富裕者(尚未有多大的权势)可以任意奴役(或称“指使”)他人(凡富裕程度不及此人者),而旁人则能做到“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以至大大滋长了这种不良风气和行径。
而你们的学生也是在这大环境中生存的,却有“出淤泥而不染”之风范,真是难能可贵。虽然他们年龄不同(大一至大三);性别不同(两男:陈成、马斯颖;两女:贾梦、刘信芝);专业不同(机械-马斯颖,国贸-贾梦,经济-陈成、刘信芝);性格各异,但都是那么可爱,那么单纯。他们不仅讲礼貌,有教养;具备责任心,也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在他们身上不难看出高水平的教育痕迹:先天的启蒙,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栽培,老师的谆谆教诲,融此为一体。特别是具备生活情趣,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次,他们不仅专业知识丰富,而且富有一定的想象和创造力:例如您的学生Sandy(马斯颖)“发明”的制作蒜汁面包的切割、涂抹器的原理就体现了所学专业的构思;另外,他们涉猎也颇广,尤以博览群书的刘信芝为首。她是主修经济的,为我讲述和分析富阳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以及对比新安江地区比较落后的原因,颇有学究之才。
再者,他们善学、好问,亦颇有见地。对问题敢于发表见解,并且不乏动手能力。从他们身上略见你们学术气氛之浓郁。通过交流,我们相互都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我们为你们有这样一批德才兼备、热情开朗的孩子来海外“体验生活”而感欣慰。因为他们没有虚度这短暂时光,也没有辜负家长和学校对他们的期望,是值得的!无论他们今后是否会来澳洲读书进修,或是去别的国家,或是继续留在中国深造,无异于对其成长都会有益处。短短的几天,只是开了开了眼见,粗浅的品位了一下普通的生活;对澳洲的社会和文明之了解也只是蜻蜓点水,比没有要好。但是他们懂得了路要靠自己走,业要靠自己创;只有通过辛苦努力得到的财富(精神和物质的)才有生命力,才会有成就感,特别是到能回馈社会的时候……。
【后语】:读完这封赞扬信,感到由衷喜悦的同时,引出了如下启示与思考:
1、我们的学生确实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在异国他乡陌生之地,他们的爱国心、荣誉感和责任感跃然而出,他们懂得如何为人处世,能够代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2、我们的学生确实具有灵性与活力,善于交往。在社交环境中,这些非专业、非智力性的潜能得以释放,丰富的情趣,盎然的生机,在轻松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呈现出光彩。
3、我们的学生确实富有思想和见解,表现力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见多识广,触觉敏锐,善于把所学所为、所见所闻转为自己思的想和观点,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能够适时地、充分地展现出来。
在我们为人才培养费脑筋,为教育教学下力气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在校外,在没有教和管的环境里,表现上乘,风貌优良,这些希望之中意料之外的信息,一次次让我们欣喜,又令我们惊叹。“花在墙内,香墙外”,是否应当对我们有所启示。
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在老师面前,状态和表现上通常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然而,当他们在教学之外的自为状态下,却一次次闪现出美丽的光彩。这校内、外的反差,是不是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有些问题需要思考:
如果把教育视作一种作用力的话,目前这个力的方向、大小和着力点是不是适当?,需不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何种条件、环境、机会适于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展示才华,释放内能,怎样的平台、途径,方法能让我们的学生乐于由闲变忙?
有些认识需要加强:
教学要上升到教育的高度。教学是学校的基本活动,教学主要表达的是“教”和“学”两个方面;教育的使命和本质是“教书育人”,教育强调的是“教“和“育”的并行与统一,“教书”的目的是“育人”。
教育的作用应该是双向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既需要“内化”能量,同还需要“外现”才能,这样的教育才完整,完整的教育才能走向完善。
有些工作需要开展:
我们需要与学生深入交流,以探明“矿藏”,需要与学生深入沟通,以寻求如何让金子发光。
学生的培养,学风的改善,,需要我们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需要通过学生,去寻求教育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