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综合时讯

General News
开设特色班,实施人才个性培养
发布时间:2014-04-28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之道,传统的说法认为在于授业解惑。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当下,“树人”不再是传统的传道解惑授业所能涵盖,更需注重模式的创新,形式的改革,途径的多元化,以及对教育价值的深入思考。究竟如何“树人”,采取何种方式,怎样体现特色,成效如何,各大高校纷纷实验改革。一直以来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积极探索“扬长教育、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独占鳌头的博学计划班,各有千秋的特色班,横纵向互补的教学方式,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创造着教育的价值,领跑城院教学。

  传统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没有灵活性和特色可言,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直接导致了教育的僵化和封闭,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如何摒弃传统,倡导“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做出了努力尝试并初见成效,开设特色班,实施人才的特殊便是其中重要的举措之一。

  博学班,领跑城院教育

  “博学计划班”是学院为尖子生开设的精英型人才培养班,旨在精心打造博学多识、创新实践、素质取胜、追求卓越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自2006年设立至今,已累计有500余名同学在这个优秀团队中学习发展。“博学计划班”虽然历史较为短暂,但却以其复合型人才交叉培养、境外交流等独特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大量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关注与好评,也将继续领跑学院特色教育的发展。

  每年新生中将选拔出60或80名精英组成班级,拥有最好的师资和课程优先选择的权利。据招生办王利彩老师介绍, “他们都是优秀的同学,经过了层层考验进来的。在博学班里,每名同学都更加有竞争意识,可以享受到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自身素养也能得到较好的提升。”

  “博学计划班”以理工科学生为主,注重“理科基础、工科训练、经管交叉”,努力实现理、工、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知识的复合。“在选课方面,博学班有自己的指导性课程计划。我们在本身专业所学的课程之外增设其他多种多样的课程,在通识选修课程中,每个同学的选课都要和自己所属专业的必修课程不同,并且要修满20学分,这样才能打造出博学多识的人才。”2013级博学计划班班主任赖泓杉介绍到。赖老师还提到“博学计划班”特殊的“井”字型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激励学生在学业上奋斗不息,并拥有灿烂的收获。据了解,“博学计划班”中约10%的同学通过“立交桥”转入浙江大学学习,超过四分之一的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

  “博学计划班”的境外交流也是其特色之一。每年寒假都会有40名同学跟随老师出境交流学习,2013年的香港教育学院和澳门旅游学院交流让同学们领略了特区香港的教育文化氛围。同学还在自由时间参观了香港大学,“我喜欢港大,它既有催人上进的学习气氛,又有古典儒雅的高楼小舍,特别是孔庆荧楼和大学堂,可真是设计优雅、古色古香,让人感觉积淀深厚。”博学班去年参加境外交流的大二郑同学感叹道。2014年的境外交流目的地是法国,同学们在法国土伦大学进行学习和实践。“博学计划班”大一的朱同学非常珍惜这样这样的交流机会,“可以和当地的同学交流、学习,还和同学、老师一起参观向往已久的名胜古迹,开阔眼界,这既是一个提升自己交流能力的机会,又是一个了解他国文化的契机,这样的机会不可多得!”

  小龙班,在实践中成长

  工程学院的“工程学子卓越培养计划班”(简称“小龙班”)于2011年11月面向2010级优秀学生开办,项目立足于国家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由机电系和土木系全体教师担任导师,一对一进行指导,希望为试点班中的学生健康成长、走向卓越指导引路。

  “小龙班”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模块,以“成长导向”、“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与科研能力”、“核心素质”为辅助模块,通过创建CDIO科目,落实学生的工程性实践与一体化学习,同期融入双业规划、创新素养与国际视野,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工程设计、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初具人生发展方向、均衡成长、扬长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以点带面,逐步探索实现“提升教育价值,惠及全体学生”的工程教育改革总目标。

  “我们传统的教学是教材和课程两点一线的‘喂养型’,而全新的CDIO模式是项目和实践连线的‘觅养型’。我们想把曾经仅是有学问的人培养成真正有能力的工程师和负责人。”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桦说到。记者了解到,高考分数过一本线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小龙班”,其他的同学通过自主报名,经过分院笔试、面试进入。“小龙班”课程立足实践教学,例如土木系的《实体建筑缩尺寸建设》、《地下工程数值模拟》等课程,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建造建筑模型。而机电系依托项目来让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而非传统的教学,例如有F1赛车、无碳小车项目、智能控制器、搬运机械手项目、刀具刃磨机等等实践项目。

  机电系的睿鹰车队是工程分院特色教学的一大亮点,睿鹰的成员绝大部分有小龙班成员组成,小部分由汽车专业方向的学生组成。“车队都是我们自愿组队的,设财务、工程设计、车队经理等部门,完全由我们管理,包括动力系统、悬架系统和车身系统等都是我们自己负责的。”车队经理韩凯杰说,“在特色班里,我和小伙伴一起合作,我们在比赛的时候遇到天气问题,就会一个团队相互帮助,一起来克服困难。在这里我真的能感觉到家的凝聚力。”因为课程是在普通学生课程计划之外的,所以老师基本只能是在班级同学都有空的时候授课。“上了‘小龙班’后,我的课余时间变少了好多,周末没有懒觉,学习时间也变紧了,我已经好几个月没回家了。”2010级小龙班同学高天宇开玩笑道,“但是,在这里我却有一大帮‘家人’,他们会每天陪我,给我亲人的温暖。我在这里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开拓眼界。”

  少帅班,向创业精英进发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观浙商未来,当瞧少帅。”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并为有志于成为创业精英和商界领袖的成员学子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学院于2004年春成立了创业班。其课程设计的宗旨是引导学员熟悉创业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成功创业的基本技能,并在实践中培养学员奉献、主动、坚持与责任的创业精神。最后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学员打造成新一代的创业精英和商界领袖。

  创业班的成员大多是家族企业的接班人,不少“少帅们”的家族资产千万以上。但也正因为如此,家族所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富足的物质生活,他们所承担的心理压力也比常人更大。“少帅”并不是好吃懒做的富二代,他们也在奋斗,不但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也为了肩上的那份责任。在完成自己专业和工作之余他们还要完成创业班的任务,即便是在周末“少帅们”还是要像往常一样早起,迎着朝阳奔赴创业班的学习。

  创业注重实践。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创业班的老师们也不忘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创业班将“少帅们”分为5人一小队,开展实践模拟训练,例如沙盘模拟、市场调研、军事训练、头脑风暴等等,老师通过团队实践来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开发学生的创业灵感,培养责任感,使其深入了解企业运营模式。

  时光荏苒,创业班已走过了10个春秋。在岁月的沉淀中,创业班用他们教学的成果证明了他们的成功和辉煌。就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他们成功申请了国家级的创新训练项目。此外在社会上,创业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有《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浙江电视台等媒体聚焦于此,台湾的“中央大学”也慕名前来交流;创业班在路上走得越来越矫健。

  “兴趣、激情、主动、责任这些一个都不能少。专业学习是枯燥的,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习便富有激情。希望同学们能做得更好,如果能在校融资完成一个大项目,将是创业班的一个大突破。”第十届创业班班主任叶志洪讲到。

  “在这个班,我受益最多的就是能够结交很多人生道路与我相同或者说是志同道合的同学,毕竟我们的背景相同,父辈经商时我们同样耳濡目染。”创业班的林同学讲到,“在和这些小伙伴们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讨论时,我们的思维会时常会产生一些火花,我很享受这些灵感的迸发,与这些小伙伴们在一起学到的东西会让我终生受用。”

  卓越班,工程师的摇篮

  2010年,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算学院从低年级学生中专门选拔最优秀的同学组成了特别的教学班——“卓越工程师班”。以真正的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吸引优秀学生投身专业学习、实践实训、学科竞赛中,引领优秀学生在科研成果方面实现突破,成长成才。

  为了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并以加强国际交流为主要目标,卓越班重点推出了双语课程。同学们使用的都是国外英文的原版教材,并选出资深的专业课老师授课。张同学指着他厚厚的数据库书说:“这书看起来很累,不过啃下来很有成就感”。也有部分学生对记者表示,“全是英文的书太难学了,还要找中文的书来对照着看,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我来说压力很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对于我们的专业和英语的提升确实有很大帮助。”对此,计算学院副院长杨起帆说:“这是学生们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此外卓越班还特别关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设置相应的项目实践环节。通过导师制项目制,让优秀学生参与到一些老师的实验室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导师指导,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人才梯队。

  计算学院还在课余时间为卓越班准备了一个单独的机房。经常去机房的蓝同学表示:“我觉得机房是个学习的好地方,每次来这里我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蓝同学还补充道,“在机房里学习,遇到作业或者项目里的问题,大家可以互相进行讨论。我真的很喜欢这种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的学习氛围,每次来这里都会有新的收获。”

  新苗班,承着兴趣的雨露

  在教育方面,信电学院更注重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他们始终坚持“实践为主、授课为辅”的理念。为了从大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并同时为大学生科研储备充足的后备力量,信电学院于2010年创办了特色班——“新苗班”。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专业兴趣,信电的老师每隔一周便会抽出周末的时间为新苗班的同学们提供额外授课的机会。为了这些“新苗”们的茁壮成长,老师们更喜欢用“引导”的方式来让学生去探访知识的海洋。经过几次培训后,同学们储备了一定的知识,老师们便开始让学生着手去完成诸如门铃、音箱及其它一些有一定挑战性的“课后小题目”了。

  “说实话,刚踏入校门的我对自己的专业真是提不起多大兴趣,对于未来也是一片的迷茫。高考填报志愿这事我们都懂,但最后选上的专业很难说就是自己喜欢的。”信电的林同学说到,“现在我真的很庆幸自己当初加入了新苗班,那些课堂上风趣的教学和课后的小制作不但培养了我对专业的兴趣,更是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未来。‘学一门,爱一门’,我想这就是新苗班带给我的。”

  此外,信电学院也用近几年多次获得的国家级、省级奖项等丰硕的科研成果证明了他们教育的成功。

      相关报道链接:构建开放式实践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构建开放式实践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