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0日下午,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12招生就业工作总结会的会场内掌声雷动,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胡礼祥与九大分院院长签订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目标责任书。与其说签署的是一份就业承诺,不如说是对下一届毕业生的信心满满,绘就新一年人才培养丰收图。
招生就业是高校的生命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一年一度的招生就业总结会网罗吸引了学院领导班子、全体中层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汇聚一堂,探讨如何围绕人才目标打造优质生源和高质量就业工程。学院院长吴健、党委书记胡礼祥、副院长应晶、党委副书记刘玉勇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院长助理周金其主持。
相对于近年来较为严峻的就业趋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签约率与就业率一直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据学院就业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学院2012届毕业生签约率95.81%,就业率96.70%,在全省普通高校中的排位靠前;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统计学、建筑学、护理学、金融学、广告学、会展经济与管理等7个专业的签约率100%。毕业生中有近60%的毕业生在杭州、宁波等经济发达城市就业;有403人被国内外高校录取为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2.3%;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有52人。
刘玉勇在《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持续推进高质量就业工作》讲话中,分析了2013年大学毕业生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以及未来三十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总体趋势。结合2013年就业工作,他提出尽早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明确其就业导向;进一步提高师生的职业素养,重视和加大力度对学生就业过程指导和评估;深度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并重视反馈信息的运用;适当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就业实践基地建设,搭建专业职业能力实践平台;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真正一体化机制等六方面工作要求。
招生、培养、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三部曲,生源质量的好坏对人才培养层次有着直接的联系,更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命运和前途。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按教育成本收费,较高的学习成本将直接左右考生的选择。凭借名城名校的优势和高质量的办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自建院以来招生形势连年看涨,在浙江省内的和其它省份投档线均居同类院校前列。2012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录取考生3551人,在浙江省二批文科投档线为524分,高出二批线72分,在本批次609所高校中居155位(前四分之一);理科投档线500分,高出二批线67分,在本批次712所院校中居228位(前三分之一),与去年基本持平。投档线名列全省同类院校榜首,并超过了部分省属公办本科院校。
应晶在《愿景指引,内涵支撑》讲话中提到,“以提拉学院投档线为目标,吸引优质生源”的2012年招生工作,全院动员,全力以赴,打赢了年度生源争夺战。文理科录取志愿率均突破90%(文93.84%、理90.2%),报到率96%并有12名新生获国际交流奖学金。应晶强调,面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海外高校的挑战等激烈的生源竞争,更要居安思危,时刻紧绷那根“弦”。从招生工作之面回到教育价值之本,他希望更快脚步构建好有形的国际化教育环境、构建一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优化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让更多的优秀考生追随理念、关注质量、向往价值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情有独钟。
科学的招生方法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是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保障,胡礼祥对学院的招生和就业工作提出了要求。他指出,在招生工作中应着力拓展宣传渠道,利用口碑、贴吧、微博和网站等多个途径;了解考生、家长和中学的关注点并做好调研与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他还对宣传内容、方法等提出了具体建议。在就业工作中,他认为勤练内功是唯一途径。即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合格与否由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多少决定。这一切最终落脚点在于办什么样的专业,怎么样办好专业。“好钢用在刀刃上”,他希望更多优秀教师能在核心教学区发挥作用,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团队化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多方向拓展就业渠道,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吴健在会议总结时表示,这是一个庆祝的大会,但攻坚克难后更应冷静思考未来。招生和就业是外显的指标,全院上下不仅要扎实做“率”,更重要的是着力提升“质”的飞跃。高校的办学质量水平根本由师资队伍建设和内在专业结构决定。吴健指出,专业结构是学科结构在人才培养上的体现,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关系到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和协调,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效益。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吴健强调,特色是质量,特色是水平。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专业特色关系到学院教育教学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从学校自身看,它又是一件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吴健希望在实践中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主动适应新形势,协调师资队伍建设,科学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打造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实现就业和招生的良性循环,向高水平新型大学不断迈进。
相关报道链接:
特稿 拓宽就业渠道 注重素质培养 强化教师引导 促进多元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