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综合时讯

General News
大学聆听“客户”的需求
发布时间:2010-11-20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引子:创办大学的目的或价值不在于获得了多少名和利,而在于是否培养出了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否获得了真正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科研成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能否通过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让自己的“客户”满意,这是大学能否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李开复先生在《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中所倡导的。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作为一所新型高校,致力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多年办学中,一直贯穿着“如果想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就应当更多地听取来自企业的声音”的思路,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设立产学研基地,聘请企业家做大学生创业导师,邀请行业专家做客学院讲坛……11月18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首届“中源校企合作论坛”举行。文汇报驻浙江记者站站长万润龙、杭州东部软件园董事长宋小春、东方通信集团副总裁俞芳红、浙江中源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震民、浙江物产元通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进出口分公司总经理寿国扬来到城市学院传经送宝,和老师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心得。

    在这个崭新的平台,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希望以这种“请进来”的形式,多听听企业各界人士的看法与意见,使得今后办学方向能够更加明确、办出特色,更好地和社会对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在大学里学什么? 
    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

   
    当今社会,不可否认,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有一种浮躁的情绪在蔓延,面对物质、金钱的导向,大学生如何坚守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价值追求?万润龙借用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修行宗旨来回答这个现场同学的提问,如果有能力的话就像大乘佛教那样,追求普渡众生,最大程度地帮助别人。如果个人能力有限的话,就像小乘佛教那样,独善其身。但无论如何,一定要求真、务实,把握好自己。社会在向前推进,其间难免会有一些浮泛的思潮喧嚣一时,但社会前进的脚步不会停下,内涵的、本质的东西终会显现出来。所以大学生一定要抵制浮躁、坚守自我。

    宋小春则从社会需要角度谈了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他指出,30年改革开放,国家经济总量上去了,但经济运行的质量没有相应跟上。国家要真正强大,还是要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这就需要提高人口素质,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因为社会进步最终是要通过人的进步来实现的。

    在大学中培养哪些素质才能收到社会欢迎?宋小春和陈震民都提到自己的企业需要年轻有活力、爱运动的年轻人。陈震民还特别指出,最好是文理兼顾,情商较高的人,这样的学生想象力较为丰富,有激情与热情。俞芳红则从从人力资源部招聘的角度,提出来录用人才的基本考量:时间观念、诚信、主动性、基本沟通能力、良好的心态、快速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等。她也表示企业需要有责任心、有敬业精神的人。
 
    职业之路如何起步?
    不想当士兵的士兵当不了将军

    “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样干?这三个问题在校时就要要问问自己。”万润龙指出,很多大学生就业时对于 “想干什么”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很片面,大家都想当领导,很少有人愿意从基层做起。他认为不想当士兵的士兵,是不能当将军的。对于“能干什么”这个问题,他特别强调了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的创新理念,“创新不仅仅是投入,更多的是整合的能力,整合现有的经济、政治、人际关系等资源,在整合过程中创出新的资源。”

    学会等待,要有好的心态,和企业一起成长。寿国扬指出,社会风气普遍比较浮躁,有一种焦虑的情绪在年轻人中蔓延。初入职场,很多机会是需要等待的。他所在的公司几年前招了很多储备干部,最开始做基层的基础性工作,很多人干不久都走掉了,但留下来的人都有上升通道,发展得很好。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抱怨,喜欢的工作找不到,找到的工作不喜欢,俞芳红指出,首先要做好手头的事情,不喜欢的职业也要静下心,认真对待,有一定基础之后再考虑自己的爱好、自己喜欢的职业,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就慢慢喜欢所从事的工作了,但不要放弃自己的想法。
 
    在高校、在社会都要坚持 
   
学会沟通,开阔视野,终身学习

    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缺少沟通的能力,甚至于不知道如何去沟通。宋小春和万润龙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沟通是一种技巧,培养这一技巧首先需要学会尊重别人、以诚相待、懂得换位思考,分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其次注重积累,做好充分的准备;口才的锻炼也同样重要。学会了沟通自然就开阔了视野,视野的扩大也就是圈子的扩大,这些都能成为铺就成功之路的资源。要视野开阔,以诚相待、多交朋友,多大的圈子终会决定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

    不管平时多忙,陈震民都要在周六上午打网球,下午参加读书会。他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员工要有在工作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善于总结提升,根据工作需要不断拓展学习研究的空间,这样职业、专业与事业才能有很好地契合,最终发展自己的事业。
 
    大学何为?
    对接社会需要,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

    大学扩招后确实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学质量下滑,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不尽适应。俞芳红引用了东方通信集团人力资源部门的观点,描述了现在的大学教育,大学学科设置课程门类全,内容广而不深,和企业没有什么切入点,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精通程度低。她希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企业联系能更紧密一些,要有自己的特色定位,才能更好地发展。她认为最佳的模式是大学能够培养企业欢迎的人才,学生、企业、社会才能成为真正的共赢体。

    出席论坛的学院院长助理周金其谈到“自己不是工程师怎么培养出工程师?”的问题。他指出,高校要多引进企业人才来学校传经送宝,教师更要走出去了解企业,多听听来自企业、学生的声音,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宋小春说,现在企业招进来的人,还要补一些在学校里就应该学到的课,关于核心价值方面的课。学校是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的地方,学校不但要教给学生方法,还要培养他们学做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方面,学校也要多和社会互动,把社会上的营养吸收到学校中来,把学校最优质的东西体现出来。只有价值观、理念理清楚后,学生步入社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结语:201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超630万,竞争异常激烈。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学生的择业观、企业的用人观、学校的育人观都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核心价值观;职业之路要安心从基层做起,学会等待,把握机会,最终才会有良好发展的事业。大学则应该多听听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学生,都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纠正社会上出现的偏失的价值观。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