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综合时讯

General News
新时代创业者需要“头顶蓝天、脚踏实地”
发布时间:2007-11-07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11月6日晚,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浙江中科生产力促进中心总经理潘强龙,杭州绿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林东,城市学院05届毕业生、智唐文化工作室执行总监杨吉博士,应邀作客城市学院“大学生发展论坛”。论坛还邀请了刚刚被评为浙江省最具潜质“创业之星”的城市学院毕业生杨杰,以及“创业人才孵化班”的创始人之一――城市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徐萍平,就大学生创业、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焦点问题,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给在场的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创业教育课。
 
    不同的时代背景  不同的创业理念
 
    “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怀揣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工作靠国家指派和分配。直到90年代才有了创业的环境。”潘强龙说,“再看今日的大学生创业,感觉有点热过头了,对于创业者来说也是有特指的,不是你想创业就是可以创业的,而且创业成功的概率太小,在我看来未来的创业热是否会持续升温还是有待探讨的。”
 
    对于70年代出生的林东来说,毕业后就走上了创业之路。“看到今日大学生的创业,我觉得创业过热永远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创业成功就能带动一帮人的发展。我提倡大学生出去创业,哪怕失败了也还有输的资本,因为你们还年轻。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带着一颗创业的心去工作,一个用心的工作者就能得到领导层的欣赏,那么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这个企业里学习一些套路,然后再出去创业。”
 
    创业“小明星”杨吉认为,对于他们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创业有三个不同的层面。首先是时代背景,由于互联网的介入打破了国家之间的界限,行业壁垒的界限,创业的门槛降低了。其次是国家层面,国家号召更多的大学生自谋出路,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也为大学生的创业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是个人层面,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开放,比较有梦想,带着自己的梦想冲着财富、名望去创业。”
 
    “从80年代到现在,创业环境越来越好,时代的进步给了大学生发展的机遇。”作为教育工作者,胡礼祥指出,“要区别地看待创业与创业教育,对于80后我们也需要区别地看待在校的80后和已经毕业了的80后。对于在校的80后,我认为,目前还没有去创业的条件,但可以作一些创业的准备。对于毕业了的80后,应该大胆的去创业,因为目前我国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大学生就需要有创业的精神。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创业教育并没有过热,相反地还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追求创业精神  发展创业教育
 
    林东结合在澳洲学习时的两个经历,给了当代大学生几点提示。如果大学生能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为产品、服务和品牌奋斗,我们中国的生活条件就会越来越好。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适合创业的,如果你有创业的天赋,就努力着去带动别人的成功。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就与他人合作,别人的成功也就是你的成功。“我希望年轻人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为了自己的向往,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在我看来,创业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发展的事业,成就着梦想,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而努力,即使没有股份,也会是一种创业。”潘强龙思索着说。潘强龙认为,创业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状态,而大学生需要追求创业的精神,要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事。另一方面,创业是要具备一定的素质的,所以要大力发展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做好创业准备,让他们明白:创业需要“头顶蓝天”,更应“脚踏实地”。
 
    针对在校大学生,放弃了本该学习的时间而出去创业赚钱,杨吉显得很激动。“在我看来,创业并不等于直接赚钱,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反地你还会付出很多。其次,创业并一定跟商业有关,另外,创业是为了成就事业。对于创业的导向需要回归到创业教育中去。”
 
    城市学院“创业教育”之探索
 
    “城市学院的环境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参加到学院的活动中去,在我们没有离开大学之前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和实习的机会,能更早更快更好地与社会接触。”创业人才孵化班成员杨杰饶有兴趣地回味大学生活。
 
    围绕“城市学院应该培养怎么样的人才”, 徐萍平谈论了当初打造“创业人才孵化班”的理念。“现有的管理的教学不能够打造所需的企业家,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打造企业家,另一方面在人才的培养上做一个探索。”目前,创业班的教育分为三个内容,首先是创业理论教育,让学生拥有创业的基本素养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其次是通过企业家交流的创业大会,让学生在企业家的创业过程之中,体会到创业的艰辛,感受创业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作一些模拟创业实践活动,共同推进学院的创业人才培养。
 
    “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的创业。”胡礼祥说,“创业知识的准备永远不会过热,而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创业创造条件,所以也绝不能冲突到正常的学习。”他认为,对于渴望创业的在校80后,要做好三项准备:意识、智慧和精神。首先要有一种意识。在目前就业状况严峻的情况下,要有一种紧迫感和准备着出去干一番事业的想法。其次是要有智慧,不断地汲取知识,建立创业的理念。另外还要有一种精神,敢为人先的勇敢,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要培养整合资源、组织管理、领导团队的能力,使自己的意志力得到磨练。”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