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城市学院“计算机应用创新实践基地”等15个院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日前成立。至此,城市学院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实现了规模化的实质性进展。
城市学院是一所培养本科应用人才的教学型大学。根据城市学院“十一五规划”,学院将着力构建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促进的互动新机制,创建一批基于校园的集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环境和条件支撑。
2005年以来,学院调集校内资源,先后组建了“新闻中心”、“信电创新实习基地”、“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一批综合性实践基地。基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调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使师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共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实践证明,综合性实践基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方面,正在发挥以往教学实践环节难以企及的作用。
根据规划,城市学院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将分三步走:2006年9月至2007年5月为第一阶段,即“调研与起步阶段”;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为第二阶段,即“发展与创新阶段”;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为第三阶段,即“总结与提高阶段”。
在目前的第二阶段,即“发展与创新阶段”,学院将以15个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为起点,吸引至少3000名学生在基地工作,扩大基地在校内的覆盖面。同时,加强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联合,在基地内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基地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同时,成为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研发基地”和“智囊库”。据了解,至2008年12月,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将发展到20个,参与工作的学生将达到5000人。
学院党委书记、基地建设指导与协调小组组长胡礼祥指出,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是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以“第二课堂”促进“第一课堂”的“助推器”,是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千斤顶”,只要全员参与、师生互动、方法得当、措施有力,这一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作法,必将成为城市学院办学的特色和亮点。
附:城市学院院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名称及负责人名单
基地名称 负责人
计算机应用创新实践基地 钟晴江
数学建模实践基地 康旭升
信电创新实习基地 方志刚
现代工程技术训练基地 柯映林
建筑工程创新设计中心 魏新江
营养与健康服务基地 张爱珍
全景外语中心 叶加申
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张新跃
学生服务中心 韩振华
新闻中心 王玉生
法律职业实训基地 吴红瑛
会展人才创新实践基地 张梦新
机关行政事务实训基地 周兆农
学生EMSD综合实践基地 潘仁君
基础实验创新设计基地 杜金潮